张有孚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71章 沉舟侧畔千帆过 一,汉末小人物,张有孚,深夜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曹昂的地位太稳,曹操爱喜欢谁喜欢谁,想动曹昂就三个字“不可能”,非要加一个期限那就再来俩个字“永远”。失去曹昂是整个曹操阵营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也是其他儿子的机会,再次遗憾的是其余儿子没有曹昂显赫的出身。
曹丕的母亲卞氏出身娼门,曹冲的母亲环夫人也大差不差,两位夫人处境相似,都没有深厚的背景。正因如此曹操随时能用环夫人取而代之,曹冲便堂而皇之成为嫡长子,曹丕兄弟只有干瞪眼的份。
事情就纠结在这里,说曹操不想立曹丕就应该高高挂起来,干嘛给一套天团级的班底?陈群属于颍川集团顶层人物,司马家是河内士族乃至天下士族的领袖,吴质是郭嘉认可的智囊型人才,朱铄有深厚的谯沛背景。
高门寒门配齐全明显是为继位做准备,那你到时赶紧公布曹丕继位啊。可曹操偏不,溺爱曹冲日甚一日,谁都猜不出他什么想法。要知道立储问题上长期犹豫不决非常致命,悬而不决最终将重蹈袁氏覆辙。
一切都凭猜测,一切还在萌芽,关中造反这件事之前大家还仅停留在揣测阶段,至少曹丕是最接近继承人的儿子。然而现在的情形说危机都不过分,曹操没有通知曹丕,连带陈群等人也被蒙在鼓里。
在坐几人都和曹丕深度绑定,陈群不打算藏着掖着:“在下以为,或可借助贾公做些文章。”
话音刚落司马懿和吴质一齐开口:“此论不可行!”
曹丕狐疑问道:“贾公算无遗策,深谙明哲保身之道,引为暗线有何不可?”
司马懿拱手道:“夫逆取顺守之道,当报之以义,以宽待急,以仁对暴,以忠抗诡,动不如静,每与常反事可成矣。”
曹丕不自觉皱眉,转而看向吴质询问:“季重也是此意?”
吴质微微颔首:“思利必虑其害,欲成必有其败,大忠似愚随机应变才是上策。”
俩人的意见几乎一致:安心做好本职工作不要动歪心思。所谓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依,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私底下搞小动作没有任何好处,曹操不是善茬,一旦行为暴露后果将不堪设想。
听到吴质的话曹丕才面露微笑,相比陈群和司马懿这种实干型人才,曹丕更亲近文学术气质浓郁的吴质。
说起“文人相轻”很多人都会会心一笑,这个典故出自《典论》,而《典论》的作者正是曹丕本人。因为政治不掺杂情感,文化人的本质体现在肆意的个性上,所以品评一个文化人应当抛开政治不谈。
单说对待文人相轻这一点,就必须赞美一句曹丕是位完美的文化人,他的品格和文学上的成就同样值得夸耀,不但不轻视其他文人,还着力批判文人相轻的社会现象。
《典论》中用“各以所长,相轻所短”解释文化人相互轻视的原因,用“文非一体,鲜能备擅”来说明学无止境;又借用一句哩语“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暗戳戳指摘某些文人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毛病,就差嘲弄一句怕不是出于嫉妒吧。
曹丕敢于大大方方批评就代表他不会那样做,不光亲近吴质,对孔融、应玚、徐干、刘祯等人同样赞誉有加。对曹丕而言应该就事论事,政治立场不影响一个人的成就,学术探讨不该掺杂政治。
欣赏吴质还有一个原因,曹丕趁国家的精力全放在统一战争接回吴质,本想着提醒他低调做人,一段时间之后曹丕放弃提醒对方的打算。吴质没有因为咸鱼翻身有一丝得意,表面上看同过去没有变化依旧勤勤恳恳办事,然而曹丕看得出来吴质成熟了。
自从被外放朝歌吴质变的内敛很多,他看清楚很多人很多事,包括自己在内。过去心里只有领导,抛弃自尊讨好,踏踏实实做事,都只为自己往上爬。现在他心里仍旧只有领导,却不再专心谋取个人利益。
思想成长一丁点,人的境界就会脱胎换骨,以全新的视角审视自身,站的高看得远;从不同的方向梳理世界,看得远走的稳。高举成人达己座右铭,真正做到舍小家顾大家,全心全意为统治阶层服务,做好一名合格称职的办事员。
至于朱铄就算了,说不喜欢谈不上,纯粹和这个粗人没有共同语言。偏偏这小子背景深厚的可怕,出身谯沛领袖丁冲部曲,追随过某个不方便提及的海内名士,从谯沛到冀州,包括颍川在内没一个不说他好。
真是想起谁来谁,朱铄摇晃小脑袋瓜紧跟着附和:“我看肯定要打,公子可以不出头咱们可不能闲着,我等该争取还是要争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