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随竹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七十一回 行者假名降怪观音现像伏妖王 1,白话西游记:精编,清风随竹影,深夜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假春娇听到这话,立刻拔下一把毫毛,放在嘴里嚼得粉碎,然后轻轻地靠近妖王,把嚼碎的毫毛放在他身上,对着吹了三口仙气,暗自念道:“变!”那些碎毫毛瞬间变成了三种令人厌恶的东西,分别是虱子、虼蚤和臭虫,它们一下子钻进妖王的衣服里,挨着皮肤到处乱咬。
妖王被痒得难受,实在忍不住了,伸手到怀里又是揉搓又是抓痒,还用指头捏出几个虱子来,拿到灯前查看。娘娘看到后,心里暗自思忖,说道:“大王,想必是贴身衣服穿久了,一直没浆洗,所以才生了这些东西。”妖王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从来没长过这些东西,今晚可真是出丑了。”
娘娘笑着说:“大王这怎么能叫出丑呢?常言说‘皇帝身上也有三个御虱’呢。您把衣服脱下来,我帮您捉捉。”妖王还真就解开衣带,脱下衣服。 假春娇在一旁,眼睛紧紧盯着妖王身上。只见他的衣服层层都有虼蚤在跳,每件衣服上都布满了大臭虫,虱子更是密密麻麻,就像蝼蚁从窝里倾巢而出一样。
不知不觉,妖王把衣服揭到第三层,露出肉的地方,连金铃上也爬满了这些虫子,数都数不过来。假春娇见状说道:“大王,把铃儿拿过来,我也帮您捉捉铃儿上的虱子。”
妖王一来觉得羞愧,二来被痒得心慌意乱,根本没心思分辨真假,就把三个铃儿递给了假春娇。 假春娇接过铃儿,拿在手里摆弄了好一会儿。看到妖王低着头不停地抖着衣服,她趁机把金铃藏了起来,然后拔下一根毫毛,变成三个和真铃儿一模一样的假铃,拿到灯前假装仔细查看。
接着,她故意扭扭捏捏地抖了抖身子,把那些虱子、臭虫、虼蚤又都收回到自己身上,然后把假金铃递给了妖王。妖王迷迷糊糊地接过假铃,更加不知所措,哪里还分得清真假,双手捧着铃儿,递给娘娘说:“这次你可一定要收好啊。千万要小心,别再像前一次那样了。”
娘娘接过假铃,轻轻地打开衣箱,把假铃放进去,用黄金锁锁好。之后,又和妖王一起喝了几杯酒,吩咐侍婢:“把牙床打扫干净,展开锦被,我要和大王一起休息。”妖王连连点头哈腰地说:“没福啊!没福!不敢陪娘娘。我还是带个宫女去西宫里睡吧。
娘娘您请自便。”说完,他们各自回到自己的寝处,暂且不表。
话说那假春娇得手之后,把妖王的宝贝系在腰间,现出自己原本的模样,抖了抖身子,收回了那个瞌睡虫,便径直向前走去。此时只听到梆子声和铃铛声齐响,已经是三更天了。这神通广大的行者,捏起诀,口中念动真言,施展隐身法,一直来到洞门边。
他看到门上的锁栓十分严密,于是取出金箍棒,朝着门一指,使出解锁的法术,那门便轻轻打开了。行者急忙大步跨出门外,站定身子,厉声高声喊道:“赛太岁!快把金圣娘娘还给我!”
连着叫了两三遍,惊动了大大小小一群妖怪。妖怪们赶忙查看,发现前门开了,赶忙点灯寻找锁具,把洞门又重新锁好,接着派了几个妖怪跑进去报告说:“大王!有人在大门外喊着大王您的尊号,索要金圣娘娘呢!”里面的侍婢听到,赶忙走出宫门,悄悄地传话说:“别大声嚷嚷,大王才刚睡着。”
行者依旧在门外高声叫嚷,那些小妖却不敢去惊动妖王。就这样反复了三四次,小妖们都不敢去通报。大圣在外面吵吵嚷嚷,一直闹到天亮,他实在忍不住了,便手举着铁棒,上前砸门。这可把大小妖怪们吓得够呛,有的忙着顶住门,有的赶紧跑去报信。
那妖王刚刚睡醒,就听到一阵乱哄哄的喧哗声,他起身穿上衣服,走出罗帐,问道:“吵什么呢?”众侍婢赶忙跪下说:“爷爷,不知道是什么人在洞外叫骂了大半夜,现在又开始砸门。” 妖王走出宫门,只见那几个前来报信的小妖,慌慌张张地磕头说道:“外面有人叫骂,非要金圣宫娘娘不可!
要是说半个‘不’字,他就会说出一堆难听的话,特别不中听。看到天亮了大王还没出去,就开始砸门了。”妖王说:“先别开门。你们去问问他是从哪里来的,姓什么叫什么,再来报告。”小妖急忙跑出去,隔着门问道:“砸门的是谁?”行者回答道:“我是朱紫国特地请来的外公,来接圣宫娘娘回国呢!”
小妖听到后,立刻把这话回去禀报。妖王随即往后宫走去,要查问这“外公”的来历。 此时娘娘才刚起床,还没来得及梳洗,就见侍婢前来报告:“爷爷来了。”
娘娘赶忙整理衣服,松散地挽起头发,走出宫来迎接。刚坐下,还没来得及问,又听到小妖来报:“那个自称外公的人已经把门打破了。”妖王笑着问娘娘:“娘娘,你们朝中一共有多少将帅啊?”娘娘回答:“在朝中,有四十八卫的人马,优秀的将领上千人;各个边境的元帅、总兵,更是多得数不过来。”
妖王又问:“有没有姓外的呢?”娘娘说:“我在宫中,只负责辅助君王处理内事,早晚教导妃嫔,外面的事情太多,我怎么能记得住别人的姓名呢!”
妖王说:“这个来的人自称‘外公’,我想了想《百家姓》里,根本没有姓外的。娘娘您生性聪明,出身又高贵,住在皇宫之中,一定博览群书。您记得哪本书上有这个姓吗?”娘娘说:“只有《千字文》里有一句‘外受傅训’,想必就是从这儿来的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