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垓下绝杀:从鸿沟背约到布衣天子的终极逆袭
带帽衣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7章 垓下绝杀:从鸿沟背约到布衣天子的终极逆袭,从部落打架到王朝争霸的千年逆袭,带帽衣服,深夜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分封名单公布时,韩信被徙为楚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表面上论功行赏,实则暗藏玄机 —— 把韩信调离齐地,断了他的根基;彭越的梁地夹在楚汉旧地,让他当缓冲带;英布这个老江湖,扔到淮南自生自灭。最绝的是,他把张良封到留县,萧何封酂侯,曹参封平阳侯,把嫡系都放在关中,确保核心地带安全。
后世说刘邦 “兔死狗烹”,却忘了在登基之初,他只能用分封换取诸侯臣服。秦末乱世,贵族余孽还在,不封王根本镇不住场子,这是他从项羽那里学来的教训 —— 当年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虽然失败,但至少给了他模板。
在雒阳南宫的庆功宴上,刘邦喝着酒突然问:“我为啥能赢,项羽为啥输?” 高起王陵说他 “与天下同利”,他却摆摆手:“你们只知其一。” 手指依次点向张良萧何韩信:“运筹帷幄我不如子房,治国安民我不如萧何,带兵打仗我不如韩信,但我能用他们,项羽有范增却不用,这才是关键。”
这话听起来像自夸,实则是肺腑之言。他一个沛县混子,文不如张良,武不如韩信,治不如萧何,能赢全靠 “不要脸”—— 别人的本事,都是他的本事;别人的功劳,他舍得封赏。反观项羽,本事越大,疑心越重,连亚父范增都逼走了,不败才怪。
当刘敬说 “雒阳虽好,不如关中险固”,他正在看樊哙和周勃打架。这个齐地的小郎中,竟敢当面说他 “目光短浅”,气得想骂人,张良却点头:“关中左函谷右陇蜀,沃野千里,真帝王之都。” 他立刻改主意,当天迁都长安 —— 这就是刘邦,知错就改,从善如流,比项羽的刚愎自用强百倍。
《史记?高祖本纪》写垓下之围,用 “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短短一句,道尽楚军的军心涣散。对比《项羽本纪》的 “霸王别姬”,司马迁用文学笔法暗示:项羽输在 “失人心”,刘邦赢在 “得人心”—— 一个屠城杀降,一个约法三章;一个刚愎自用,一个从善如流,胜负早已注定。
刘邦的称帝,标志着贵族政治的彻底崩塌。他开创的 “布衣将相之局”,让萧何(小吏)、韩信(平民)、樊哙(屠夫)都能封侯拜相,打破了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的千年铁律。后世朱元璋、刘邦被并称为 “布衣天子”,但刘邦更狠 —— 他连 “明教”“红巾” 的旗号都不用,直接用实用主义打下天下。
从沛县起兵到垓下绝杀,刘邦的每一步都充满算计:用 “赤帝子” 包装自己,用 “约法三章” 收买秦民,用 “分封诸侯” 拉拢盟友,用 “论功行赏” 稳定人心。他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一场持续七年的权谋大戏,每一步都算准了人性的弱点 —— 贪婪、恐惧、虚荣,他都懂,并且善加利用。
垓下的硝烟散尽,刘邦坐在未央宫前殿,看着萧何主持修建的宫殿,突然想起当年在沛县赊酒的日子。那个被刘太公骂 “不事生产” 的混子,那个在咸阳街头感慨 “大丈夫当如此” 的亭长,那个在鸿门宴上卑躬屈膝的沛公,现在成了天下共主。他知道,自己的故事,将成为后世草根逆袭的终极模板,也将成为帝王心术的教科书。
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最不可能当皇帝的人,最终登上了皇位。刘邦的胜利,不是个人的胜利,而是一个时代的选择 —— 秦末乱世,百姓厌倦了贵族的残暴与虚伪,宁愿选择一个懂得分享利益的混混,也不愿跟随一个高高在上的霸王。当他在雒阳南宫说出 “吾能用之”,其实道破了千古帝王的天机:所谓天子,不过是最会用人的那个混混,而天下,从来都是能者居之,与出身无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