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之千年传承
作者李涌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菊花之千年传承,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作者李涌辉,深夜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1. 吴鞠通与《温病条辨》
吴氏在温病学派中确立菊花“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的核心地位,其方剂注重菊花与清热养阴药配伍,体现“治上焦如羽”的原则。
2. 代表方剂:桑菊饮(见前)与加减玉女煎(《温病条辨》)
- 加减玉女煎组成:石膏、知母、生地、麦冬、牛膝、菊花
- 功效:清胃滋阴,明目止痛
- 主治:胃热阴虚之牙痛、头痛、目赤
- 方解:菊花清头目之热,与石膏、知母清胃热,生地、麦冬滋阴,牛膝引热下行,体现吴氏“热淫于内,治以咸寒”的思路,同时兼顾“目为肝窍”的病机关联。
3. 清络饮(《温病条辨》)
- 组成:鲜荷叶边、鲜银花、西瓜翠衣、鲜扁豆花、丝瓜皮、鲜竹叶心
- 后世加菊花 variation:用于暑热伤络兼目赤
- 解析:吴氏原方清暑热轻证,后世加菊花(白菊)增强清头目之力,体现菊花在温病后期“清余邪、护阴液”的应用特点。
(六)近现代:张锡纯——衷中参西的创新应用
1. 张锡纯与《医学衷中参西录》
张氏倡导“中药西用”,在菊花应用中结合现代药理,提出其“善清脑热,治头痛、眩晕”,并创“建瓴汤”等方剂,将菊花与代赭石、龙骨等重镇药配伍,治疗高血压病属肝阳上亢者。
2. 代表方剂:建瓴汤
- 组成: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地黄、白芍、柏子仁、牛膝、菊花
- 功效: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 主治:肝阳上亢之头晕、耳鸣、失眠、血压升高
- 方解:菊花(白菊)清肝明目,与赭石、龙骨、牡蛎重镇潜阳,生地、白芍滋阴柔肝,体现“重镇与清疏并用”的创新思路。张氏认为菊花“性凉而平和,善清头目之热,又能平肝熄风”,与现代研究证实菊花含黄酮类成分、具降压作用相契合。
3. 蒲公英菊花汤(张氏经验方)
- 组成:蒲公英、野菊花、金银花、紫花地丁
-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 主治:疮疡肿毒、乳痈初起
- 解析:以野菊花代经典“五味消毒饮”中的野菊,增强清热解毒之力,体现张氏对民间草药的科学化应用,开创菊花在外科感染中的重剂用法。
三、菊花在经典方剂中的高频配伍规律
1. 疏风散热类方剂:必配辛凉解表药
- 代表:桑菊饮(菊花+桑叶+薄荷)、银翘散(后世加菊花)
- 规律:菊花性微寒,与桑叶(寒)、薄荷(凉)相伍,形成“轻清透表”组合,适用于温病初起或风热感冒,取“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之意。
2. 平肝熄风类方剂:常配重镇潜阳药
- 代表:羚角钩藤汤(菊花+羚角+钩藤)、建瓴汤(菊花+赭石+龙骨)
- 规律:白菊花入肝经,清泻肝热,与动物药(羚角、钩藤)、矿物药(赭石、龙骨)配伍,形成“清疏与重镇结合”的治法,针对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抽搐。
3. 明目类方剂:多配滋补肝肾药
- 代表:杞菊地黄丸(菊花+枸杞+地黄)、石斛夜光丸(菊花+石斛+决明子)
- 规律:白菊花清肝明目,配枸杞、地黄滋补肝肾,决明子、石斛清热养阴,体现“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中医治则,适用于肝肾阴虚兼风热之目疾。
4. 清热解毒类方剂:每配泻火解毒药
- 代表:五味消毒饮(野菊花+金银花+蒲公英)、黄连解毒汤(后世加野菊花)
- 规律:野菊花苦寒,专入肝经,与金银花、蒲公英、黄连等配伍,增强清热解毒之力,用于疮疡、丹毒、咽喉肿痛等实热证。
四、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拓展
1. 药理研究
- 抗病原微生物:菊花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野菊花水煎剂抗流感病毒效果显着。
- 降压调脂:菊花黄酮类成分(如芦丁)可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改善高脂血症模型动物的血脂代谢。
- 抗氧化与免疫调节:菊花多糖能增强机体免疫力,清除自由基,延缓细胞衰老,印证《神农本草经》“轻身耐老”之说。
2. 临床新用
- 心血管疾病:以菊花为主药的复方(如平肝降压汤)用于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有效率达85%以上,可改善头痛、眩晕症状。
- 眼科疾病:菊花联合决明子、枸杞子制成眼贴或汤剂,治疗干眼症、视疲劳,总有效率超90%,机制与调节泪液分泌、抗炎有关。
- 肿瘤辅助治疗:野菊花提取物用于乳腺癌、肝癌细胞体外实验,显示诱导凋亡作用,临床可缓解放化疗后热毒症状(如口腔溃疡、咽喉肿痛)。
五、结语:菊花的方剂学价值与未来展望
菊花自《神农本草经》至今,历经千年方剂演变,从单味药到复方核心成分,始终贯穿“清疏不伤正,补泻能调和”的特点。其在名家方剂中的应用,既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灵活性(如黄菊、白菊、野菊的精准选择),又彰显配伍规律的科学性(如疏风配辛凉、平肝配重镇)。现代研究则为其传统功效赋予分子机制解释,拓展了临床应用边界。
未来,随着中药现代化技术的发展,菊花的活性成分筛选(如菊花内酯、绿原酸)、新型制剂开发(如菊花纳米微粒)或将成为研究热点,但其核心价值仍需植根于中医理论,在“守正”基础上“创新”,为更多疑难病症提供治疗思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