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志的药用起源与炮制应用
作者李涌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远志的药用起源与炮制应用,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作者李涌辉,深夜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的历史演变
一、远志的药用起源:汉代《神农本草经》的奠定
远志作为中药材的最早记载可追溯至东汉时期成书的《神农本草经》,该书将远志列为上品,称其“味苦,平。主咳逆伤中,补不足,除邪气,利九窍,益智慧,耳目聪明,不忘,强志倍力。久服轻身不老”。这一记载明确了远志的性味、功效及长期服用的保健作用,标志着远志正式进入中医药体系。汉代远志的应用以野生品种为主,主要用于治疗咳嗽、心肾不交之惊悸失眠等症,其炮制方法尚未明确记载,推测以生用为主,直接采摘干燥后入药。
值得注意的是,《神农本草经》成书于秦汉时期,托名“神农”,实际为汉代医家总结先秦至汉初药物学经验的集体成果。书中对远志的记载虽简略,但“利九窍,益智慧”的描述与现代远志“化痰开窍、交通心肾”的功效高度吻合,为后世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魏晋至南北朝:炮制方法的初步探索
魏晋时期,远志的应用逐渐从单纯药用向养生领域扩展。嵇康在《养生论》中提到“夫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远志作为上品药,被视为养生佳品。此时远志的炮制方法仍以自然干燥为主,但已出现初步加工,如《名医别录》提到“九月采花,阴干”。
南北朝时期,《雷公炮炙论》作为世界上最早的制药学专着,首次系统记载了远志的炮制方法:“远志凡使先须捶去心,若不去心,服之令人闷,去心了,用熟甘草汤浸一宿,漉出,曝干用之”。这一方法强调去心以消除毒性,并通过甘草汤浸泡缓和药性,成为后世远志炮制的基础。此外,该书还提出“去心”的理论依据,即远志心(木质部)可能引发胸闷等不适,这与现代研究发现远志心皂苷含量极低、毒性较小的结论相呼应。
三、唐代:品种分化与外用拓展
唐代是远志应用的重要发展期。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记载了“远志丸”(远志、石菖蒲、茯苓等),用于治疗心肾不交之惊悸失眠,体现了远志与开窍药配伍的经典模式。此外,唐代开始区分远志品种,《本草经集注》指出:“远志有两种,一种叶小,名小草;一种叶大,名大远志”,明确了药用远志与非药用品种的区别。
在炮制方面,唐代延续了南北朝的去心和甘草汤浸泡方法,但开始尝试新的加工方式。如《千金翼方》提到“远志去心,炒令黄”,首次出现炒制远志的记载,通过炒制缓和药性,适用于脾胃虚弱者。此外,唐代还出现了远志外用的早期实例,如《千金要方》中的“远志膏”,以远志配伍其他药物外用治疗痈肿疮毒,拓展了远志的应用范围。
四、宋代:官方药典与炮制规范化
宋代是远志炮制技术发展的关键时期,官方药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颁布推动了远志的规范化应用。此时远志的炮制方法呈现多样化:
1. 净制:《圣济总录》提到“择去梗,摘去萼”,《普济方》要求“去根枝净”,强调去除杂质以保证药效。
2. 蒸制:《圣惠方》记载蒸制远志,可能通过蒸制减弱其寒性,增强平肝作用。
3. 炒制:《朱氏》提到“微炒”远志,通过炒制缓和药性,适用于脾胃虚弱者。
4. 酒制:《仁术》《回春》等方书记载酒洗、酒浸远志,利用酒的辛散之性增强活血通络功效。
宋代菊花在临床应用上进一步扩展,如《局方》中的远志丸(远志、石菖蒲、茯神、人参、龙齿、朱砂等),通过姜汁炒远志增强化痰之力,与重镇安神药配伍治疗心肾两虚、痰浊内扰之证。此外,宋代还出现了远志与活血药配伍的先例,如《鸡峰普济方》中的“宁志膏”(远志、酸枣仁、辰砂、乳香),用于治疗心血不足、心脉瘀阻之证,体现了“治痰需调气血”的整体观。
五、明代:理论体系的完善与炮制创新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远志进行了系统总结,提出“远志入足少阴肾经,手少阴心经,专于强志益精,治善忘”,并归纳其三大核心功效:安神益智、祛痰开窍、消散痈肿。这一理论为后世医家应用远志提供了权威依据。
明代远志炮制方法进一步丰富:
1. 炒远志:《普济方》记载“微炒”,通过文火炒制使花瓣边缘微黑,增强收敛作用。
2. 菊花炭:《外科大成》提出“烧炭存性”,用于止血,如咯血、便血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