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涌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玄参作为中药材的历史可追溯至汉代,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作者李涌辉,深夜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其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着《神农本草经》。这部成书于汉代的经典将玄参列为“中品”,记载其主治“腹中寒热积聚,女子产乳,余疾”,明确了其药用价值。

一、汉代奠定药用基础

《神农本草经》对玄参的描述与现代药用特征高度吻合:根呈黑润色,性微寒,归肺、胃、肾经,具有清热凉血、滋阴降火之效。书中提到的“腹中寒热积聚”,恰与玄参现代临床用于治疗热病伤阴、津伤便秘等症相呼应。这一记载不仅表明玄参在汉代已被系统应用,更奠定了后世对其药性认知的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神农本草经》的内容并非汉代独创,而是对先秦至汉代用药经验的总结。例如,玄参在《吴普本草》中被称为“重台”,其名源自植株形态——茎方叶对、花层叠如台,这一特征在《本草纲目》中仍有呼应。这暗示玄参的药用实践可能更早,但目前尚无更早的文献可考。

二、魏晋至唐宋的传承与发展

魏晋时期,玄参的药用范围进一步拓展。《名医别录》新增“暴中风,伤寒身热,支满狂邪”等主治,将其应用从内科延伸至外感热病。南朝陶弘景在《本草集注》中提到玄参“今出近道,处处有”,说明其分布广泛且已被普遍使用。唐代《千金翼方》记载华州(今陕西华县)产玄参,《范子计然》称“玄参出三辅,青色者佳”,显示当时北方为主要产区。

宋代《证类本草》收录了玄参的炮制方法,如“蒸两伏时,勿犯铜铁器”,体现了古人对药材加工的精细把控。此时玄参的应用已深入民间,例如《太平寰宇记》记载唐代河南府将玄参作为贡品,反映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明清时期的避讳与道地性确立

明代是玄参药用发展的关键时期。《本草纲目》详细记载其炮制、配伍及禁忌,如“反藜芦,恶黄芪、干姜”,并首次提到“玄参味苦、微寒、无毒”。值得注意的是,因避清代康熙帝玄烨名讳,玄参在《石室秘录》等文献中改称“元参”,这一名称沿用至今。

与此同时,玄参的道地性逐渐形成。明代以前,玄参主产于山东菏泽、河北河间等地;至清代,浙江宁波所产玄参因其品质上乘,被赋予拉丁名“Scrophularia ningpoensis hemsl.”,成为“浙八味”之一。这一转变标志着玄参从野生采集向人工栽培的成熟过渡。

四、现代研究的印证

现代中药学研究证实,玄参的有效成分(如环烯醚萜苷、苯丙素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菌等药理活性,与其传统功效高度契合。例如,玄参水提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为“玄参煮水洒庭院,虫豸不侵瘟疫远”的民俗提供了科学依据。

从《神农本草经》的文字记载到现代药理研究,玄参的药用历史贯穿中华文明两千余年。其从山野草药到道地药材的演变,既是中医药理论发展的缩影,也见证了传统医药与民俗文化的深度融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

你回农村种地,怎么成大明星了?

乡下大雨

穿书种田:炮灰女配的逆袭手册

青枫l

空间通古今,我助大将军平九州

凤声悠悠

都市医圣:我的透视传承能救世

笑才亦迭

无限开局

溯流筏

在恋综当老六?一句泡面仙人全网暴火

肉包打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