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涌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卷 《夏火烹煎显妙用 葎草繁生济世人》,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作者李涌辉,深夜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傍晚时分,太湖起了微风,葎草的藤蔓在风中形成无数个“火”字形。孙思邈忽然领悟:此草在夏季的形态,正是《说文解字》中“火,毁也,南方之行”的活体诠释——以金刺毁火邪,以木藤行南方火运,既顺天时,又治病患,恰合“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第六回 草木有灵通夏气 天人感应贯暑途

是夜,孙思邈宿于渔舟,梦见赤帝乘二龙而下,手中所持不是火旗,而是一束葎草:“吾乃南方炎帝,此草本是吾炼丹炉边的护火藤,能收炎火而化甘露。今岁火气太过,故遣其下界,解众生暑湿之厄。”赤帝将葎草抛入太湖,湖水竟沸腾而不灼,化作万千金鳞跃出水面,每片鱼鳞都刻着葎草的锯齿纹。

梦醒时,船头的葎草枝上挂着一张蛛网,蛛网上的露珠排列成“兑”卦(?)——兑为泽,为金,正合葎草“化火为泽”的妙用。孙思邈取出空白竹简,以松烟墨写道:“葎草,夏月妙用有三:一曰擦皮肤,散暑疹;二曰煎浓汤,利小便;三曰铺席下,避瘟气。其味辛属金,能克夏火;其性寒属水,能济夏热;其色青属木,能疏脾土。此三德合而暑湿去。”

清晨,他见渔翁将葎草编成斗笠,戴在头上劳作。那斗笠的纹路竟暗合《周髀算经》中的“夏曰朱明,其数二”——斗笠分二层,外层遮火,内层透气,正如葎草外具金刺、内藏木津的结构。孙思邈忽然明白,民间智慧早已将五行生克融入日用,只是等待医者去发现其中的医道。

第七回 口传心授承夏令 青史新载补遗篇

孙思邈离开太湖时,村民送他一篓晒干的葎草,每片叶子都用红绳绑着,绳结是“火”字形状。后来他在《千金翼方》中新增“夏月暑湿门”,专论葎草之用:“葎草,夏月采叶,辛寒无毒。主疰夏,身热倦怠,皮肤疹痱。可单用捣汁涂,或配薄荷煎服。其性轻清,能走上焦,散肌表之热,利下焦之湿,为夏月之良品。”

江南的药农们将孙思邈的话编成歌谣:“夏至三庚采葎草,金刺闪闪火中宝,擦身能去暑毒疹,煎水可通膀胱窍。”歌谣中“金刺”对应肺金,“火中宝”对应心火,“膀胱窍”对应肾水,将夏季的心、肺、肾三脏关系唱得明明白白。

如今,太湖沿岸仍保留着“夏至葎草浴”的习俗。老人们说,用夏至日午时采的葎草煎水洗澡,能洗去“夏三季”的晦气。当赤日当空,孩童们在葎草汤中嬉戏时,水面泛起的金光与叶片的锯齿相映,恰似一幅活的《夏火炼金图》,诉说着草木与人体在盛夏时节的奇妙共鸣——那带刺的藤蔓不仅是药,更是天地写给人类的夏日密语,唯有懂得“天人合一”的智者,才能读懂其中的清凉真意。

结语:夏火炼得金藤秘 一滴甘露济世人

当药王的船帆消失在太湖烟雨中,葎草的夏日妙用却在水乡生根。有人说他在葎草汤中看见过赤帝的影子,有人说夏至夜的葎草叶会发出萤火,更有人说孙思邈曾用葎草的藤蔓编织成桥,横跨太湖而渡。这些传说看似奇幻,却暗合中医“以象达意”的精髓——带刺的叶片是“火克金”的具象,清凉的汁液是“水济火”的隐喻,而盛夏时节的妙用,正是天地通过草木给予人类的消暑智慧。

从太湖渔翁的口传经验到《千金翼方》的文献记载,葎草的夏日应用完美诠释了中国传统医学“实践—理论—实践”的螺旋上升过程。口传知识如葎草的根系深扎民间,文献记载如藤蔓向医学殿堂生长,两者相互滋养,共同构成了中医药文化的繁茂图景。

赞诗

第二卷·夏火葎草赞

赤帝行天暑气扬,绿蔓如网覆横塘。

金刺能收三伏火,玉汁可化九夏伤。

小儿浴后疹痱散,渔父饮时湿热降。

莫谓野草无妙用,一片丹心向太阳。

预告·第三卷《秋金肃降显奇功 葎草结实愈沉疴》

且说孙思邈在江南记下葎草夏令妙用后,转眼秋风渐起。时当阳明燥金主气,太阳寒水司天,天下多患秋燥兼湿之症。药王行至中原,见农舍中晒着葎草的种子,形如小粟,色黑而亮。有老妪告知,此草种子秋收后煎服,能治“秋淋”,即秋后小便涩滞之症。欲知葎草在秋季又有何神效,且看下回分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

穿书种田:炮灰女配的逆袭手册

青枫l

剑走偏锋的大明

郁雨竹

影视:从我的体育老师开始

暴风后的大海

抗战:我有个军火库

唐风汉月

离婚后,闺蜜的首长大哥逼我改嫁

叶梨晚

你悔婚我换新娘,喜帖送上你悔断肠

剑君十二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