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钗驻颜录:则天女皇养颜秘》上卷
作者李涌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金钗驻颜录:则天女皇养颜秘》上卷,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作者李涌辉,深夜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金钗驻颜录:则天女皇养颜秘》
楔子
垂拱元年,洛阳紫微城的晨光穿透紫宸殿的窗棂,照在武则天的凤冠上。已近花甲的女皇,正对着青铜镜轻按鬓角——镜中之人,眼角已现细纹,面色因连日批阅奏章而略显憔悴。她放下朱笔,对侍臣叹曰:“朕统御天下,可定四时,可调风雨,奈何留不住这容颜?”彼时,大唐国力鼎盛,四方贡药不绝,然宫廷秘方虽多,或过于温燥,或流于寒凉,皆难称心意。直到景云年间,一道士自括苍山而来,献“滋阴养颜方”,以铁皮石斛为君,藏红花、灵芝为臣,竟让女皇的镜中容颜,在岁月里逆行了半个世纪。
上卷:括苍仙师献奇方,金钗石斛定乾坤
第一回 女皇初感韶华逝,四方求药难称心
武则天登基后,定都洛阳,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她日理万机,常于深夜批阅奏折,辨析朝堂纷争,又逢“火运太过”(五运之一),“少阳相火”司天(六气之一),体内“阴虚火旺”之象渐显:晨起口干舌燥,午后潮热盗汗,眼角细纹如蛛网蔓延,鬓边竟添了数茎白发。
尚药局供奉的秘方,或用鹿茸、人参等温补之品,服后虽精神暂振,却引发口疮、便秘(温燥伤阴);或用珍珠、滑石等寒凉之药,敷面虽暂白,却让皮肤愈发干燥(寒凉伤津)。女皇对侍医裴弘泰曰:“朕要的不是一时之效,是‘阴平阳秘’——既要不伤津液,又要能驻颜,这药,难寻啊!”
消息传出,天下方士、医者纷纷献方。其中,嵩山道士潘师正献“丹砂驻颜丸”,女皇服后夜梦纷纭(丹砂有毒);岭南刺史献“荔枝膏”,敷面三日即生红疹(湿热助火)。直到景云二年,括苍山道士叶法善的名号,随着一封荐书传入紫微城——此人曾为睿宗治“眩晕”,用草木之药三剂而愈,尤擅“滋阴调气”之术。
这日,叶法善应召入宫,随身携带的药篓里,露出几株茎如金钗的草木,紫晕流转,与寻常药材不同。女皇见他虽年逾七旬,却面色红润,目如朗星,奇曰:“仙师何以驻颜?”叶法善答:“天地有阴阳,人体亦有阴阳。陛下阳火盛而阴液亏,如釜中水煮,火烈则水干,需寻‘滋阴润燥’之草,方能水足而火自平。”
第二回 望闻问切断病机,阴虚火旺是根由
叶法善在紫微城的“合药院”为女皇诊病,屏退左右,只留侍医裴弘泰记录。他先观气色:女皇面色虽有脂粉遮掩,却难掩两颧的潮红(虚火上浮之象);再看舌象:舌红少苔,舌尖红赤如点朱(心火亢盛,阴液不足)。
继而诊脉,三指按于寸关尺:脉象洪大而虚,如按浮舟(阴虚火旺,阳浮于外)。叶法善问:“陛下夜寐如何?”女皇答:“常夜醒,醒后口干,需饮半盏水方能再眠。”又问:“饮食可好?”答:“近日食少,稍进油腻便觉腹胀。”叶法善再问:“是否常有头晕目眩,午后手足心热?”女皇颔首:“正是,朕以为是操劳所致,未料是病。”
叶法善对裴弘泰曰:“陛下之症,乃‘阴虚火旺’。《黄帝内经》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陛下操劳国事,耗伤阴精五十载,又逢今年‘火运太过’,‘少阳相火’司天,内外火邪相煽,阴液愈发亏损。”他取过纸笔,画病机图:“阴液如泉,阳火如薪。泉枯则薪燃更烈,灼伤皮肤则皱纹生,耗伤气血则容颜衰。”
裴弘泰质疑:“宫中多用补阳之药,何以仙师言需滋阴?”叶法善笑曰:“补阳如添薪,滋阴如添泉。泉足则火自灭,薪多则泉愈干。陛下需的是‘滋阴降火’,而非‘助纣为虐’。”女皇闻言,对叶法善深施一礼:“愿闻其详。”
第三回 金钗石斛为君药,三药配伍藏玄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