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苑金钗录:乾隆帝的石斛长寿秘》下卷
作者李涌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御苑金钗录:乾隆帝的石斛长寿秘》下卷,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作者李涌辉,深夜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御苑金钗录:乾隆帝的石斛长寿秘》
下卷:耄耋犹存龙虎气,仙草传奇传九州
第五回 南巡遇险显神效,石斛力挽性命危
乾隆四十五年,六旬的乾隆帝开启第六次南巡,船队沿运河南下,龙舟上的御膳房里,霍山石斛被装在特制的锦盒中,随船而行。这年“水运太过”(五运之一),“太阴湿土”司天(六气之一),江南阴雨连绵,运河两岸湿气弥漫,不少随驾人员染上“湿温”之症——发热不退,胸闷呕吐,舌苔厚腻如积粉。
行至江苏扬州,护军统领额勒登保突然昏迷,脉细如丝,皮肤滚烫(湿邪入里,耗伤阴液)。太医院随行御医慌了手脚,钱斗保的弟子李德立急中生智,取霍山米斛五钱,配苍术三钱(燥湿健脾)、藿香三钱(化湿和中),用运河活水急煎。药汁灌入额勒登保口中,半个时辰后,他竟睁开眼,吐出一口浊痰,低声道:“渴……”
李德立再用米斛三钱煮清汤,让其徐徐饮下,三日后,额勒登保已能下床行走。乾隆在龙舟上听闻此事,对李德立曰:“这霍山石斛,不仅能滋阴,还能在湿邪中护阴液,比人参更懂‘变通’。”遂命将此方刻在龙舟的舱壁上,题“南巡救命方”。
途经浙江杭州,西湖醋鱼、东坡肉等名菜虽诱人,乾隆却只取御膳房的“石斛莲子粥”。他对杭州知府曰:“江南湿热,肥甘厚味易生痰湿,不如这粥清润。朕带的霍山石斛,每日煮茶,比什么补品都管用。”知府遂将“石斛粥”纳入杭州府衙的“官膳谱”,民间效仿者众,至今杭州仍有“乾隆石斛粥”的小吃。
第六回 七旬犹理万机事,石斛相伴护心脑
乾隆七十岁生辰,礼部拟办“万寿盛典”,请奏用“千叟宴”同款石斛宴。乾隆却道:“不必铺张,赐京中老臣每人一盒霍山石斛,附服食法即可。”他亲自拟定《霍山石斛服食浅说》,用白话写成,详述“春茶、夏汤、秋膏、冬酒”的做法,连“如何辨别真假米斛”(真者茎如累米,色金黄,嚼之黏牙)都写得明明白白。
此时的养心殿,案头总摆着三样东西:“金瓯永固杯”(盛石斛茶)、“紫檀药碾”(碾石斛粉)、“玉柄茶匙”(舀石斛膏)。乾隆批阅奏折时,每写半个时辰,便端起茶杯饮一口——这习惯让他七旬高龄,仍能看清奏折上的蝇头小楷,连军机大臣阿桂都叹:“臣五十岁就眼花了,陛下的眼力,真乃天授。”
这年冬,“阳明燥金”加临,乾隆偶感“心悸”(心阴不足,心神失养),夜半惊醒,汗湿寝衣。李德立用米斛五钱,配麦冬五钱(养心阴,相须为用)、五味子三钱(敛汗安神,相使为用),煎成“养心汤”,乾隆服三剂,夜寐即安。他在汤碗底刻字:“心藏神,需阴养,石斛之功,不在一时在长久。”
皇子永琰(后来的嘉庆帝)患“少年白头”,乾隆赐其“石斛黑芝麻膏”(米斛粉、黑芝麻、蜂蜜熬制),永琰每日晨起服一勺,半年后,白发竟生出不少黑发。他对父皇拜曰:“儿臣现在才懂,‘滋阴’比‘染发’管用。”
第七回 八旬寿宴千叟聚,石斛汤里话养生
乾隆五十年,八十岁的千叟宴比前次更盛大——全国百岁老人来了一百零六位,最大的一百十岁,来自霍山县太平畈,正是当年为乾隆采石斛的老农王老汉的堂弟。老人拄着拐杖,见到乾隆便跪下磕头:“托陛下的福,俺们那儿的石斛越种越多,村里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比以前多了三成!”
宴席上的“石斛全席”堪称奇观:
- 冷盘:“琥珀石斛冻”(米斛与琼脂熬制,晶莹剔透),入口即化,甘润清喉;
- 热菜:“石斛扒驼掌”(米斛三钱与驼掌同炖,滋阴而不腻),软糯可口;
- 主汤:“百岁石斛鸡”(用三年老鸡,配米斛五钱,炖足六个时辰,汤色乳白);
- 甜点:“金斛八宝粥”(米斛与莲子、桂圆等熬制,甜而不燥)。
席间,乾隆指着“百岁石斛鸡”对老人们说:“这汤里的霍山石斛,生于大别山的石缝,吸的是云雾,饮的是山泉,顺‘春生夏长’之道,故能得天地精华。人若学它,不贪不燥,自然能长寿。”他命太监给每位老人发一个“银斛小罐”,内装霍山石斛粉,附一张“服食口诀”:“晨起一钱粉,温水送服下,滋阴又养胃,活到九十八。”
王老汉的堂弟颤巍巍地掏出一个布包,里面是自家晒的石斛干:“陛下,这是俺亲手采的,比贡品差些,却是俺的心意。”乾隆接过,对众人曰:“这才是‘仙草’的真意——从民间来,回民间去。”遂命人将老人的石斛分赐文武百官,曰:“让他们也尝尝‘百姓的长寿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