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涌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天柱丹经:左慈与石斛的仙缘》 下卷,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作者李涌辉,深夜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天柱丹经:左慈与石斛的仙缘》(下卷)

下卷:仙草丛生传四海,丹经遗韵润千年

第五回 药圃薪火传山民,石斛渐成救命草

左慈隐去后,青龙潭畔的药圃成了山民心中的“仙地”。王二遵左慈所嘱,将石斛种植之法传给子孙,定下“三不采”规矩:幼苗不采,花期不采,根须未满三年不采。王家子孙守着悬崖上的药圃,每日清晨去收集晨露浇灌,逢雨前必用竹篾为石斛搭棚挡暴雨,生怕伤了那紫茎上的凝脂。

西晋太康年间,天柱山一带遭逢大旱,田中禾苗枯焦,山民多染“燥症”——唇裂出血,小便短赤,连井水都带着火气。王二的曾孙王仲,想起祖辈传下的话:“石斛胜甘露,燥时可救命。”他带着族人攀上悬崖,采下三年生的石斛茎,按左慈留下的法子,与麦冬、玉竹同煮,分给乡邻。那汤色澄黄如蜜,饮下时先苦后甘,喉间似有清泉流过,不过三日,众人唇上的裂口便渐渐愈合,夜里也能安睡了。

有个行脚僧路过此地,见山民虽遭大旱却少有人病倒,好奇询问,才知是“石上仙草”的功劳。他向王仲求了一株带往江南,恰逢当地瘟疫流行,病患高热不退,舌干如炭。僧将石斛捣汁,兑入米汤喂服,竟救下数十人性命。从此,“天柱有仙草,能解燥火毒”的说法,顺着长江水路传到了建康城。

第六回 医家寻踪着青史,石斛初登典籍台

南朝齐永明年间,御医陶弘景奉诏编撰《本草经集注》,听闻天柱山有“石生之草,润如凝脂”,特地带着弟子深入山腹。彼时王家已传到第六代,守圃人王隐见来者气度不凡,又知是为编修药书,便引着他们去看悬崖上的石斛。

陶弘景站在青龙潭边,见那紫茎仙草在云雾中若隐若现,茎节间的露珠坠在叶上,映着山光如碎玉,不禁抚须赞叹:“此非寻常草木,乃石上之精也。”他亲自攀岩采摘,指尖触到胶质时,只觉凉意透骨,当即取来陶碗,嚼食一节,片刻后道:“甘寒清润,入肺胃二经,滋阴而不滞,降火而不寒,确是妙药。”

王隐捧出祖辈珍藏的左慈手稿残页,上面画着石斛的形态,注着“春采茎治消渴,夏采叶疗肺热”。陶弘景见字如获至宝,对照实物细细批注:“石斛,生天柱山者最佳,茎紫节密,胶质如琥珀,胜于他处。附石而生,得阴精之粹;承日光长,含阳气之华,故能调和阴阳,固精益气。”

这些记载被写入《本草经集注》,天柱石斛从此跳出深山,成为医典中的“滋阴圣品”。陶弘景还在书中记下左慈的种植古法:“以青石为基,腐木为壤,晨露浇灌,避烈日暴雨,其质方纯。”这为后世辨别“真石斛”立下了标杆。

第七回 道脉相传融丹术,石斛成道教养生符

唐代贞观年间,天柱山成为道教圣地,三祖寺香火鼎盛。道士们在炼丹台遗址旁重建丹房,奉《天柱丹经》残卷为圭臬,将石斛列为“内丹修炼”的辅药。他们认为,修炼者打坐时易生“心火”,需石斛之阴来调和,方能“炼精化气,炼气化神”。

有位叫司马承祯的高道,隐居天柱山十年,每日以石斛煮茶,自称“得仙草相助,杂念不生”。他在《天隐子》中写道:“人之生也,阴阳二气聚于身。气躁则阳盛,需石上之精以润之,使阴阳相抱,如石斛附石,不离不弃。”他还改进了左慈的种植法,用松针铺在石缝中,既保湿润又添松脂之气,种出的石斛胶质更厚,冲泡后茶汤泛着淡淡的松木香。

每逢道教节日,道士们会将石斛茎与茯苓、黄精同制“三清糕”,供香客食用。香客们吃着糕,听着左慈与石斛的传说,渐渐将这仙草视为“吉祥之物”——带一株下山,可保家人无燥火之疾;种于庭院,能镇宅纳福。天柱山的药农们便采来石斛幼苗,用青苔裹住根部,扎成小束售卖,往来商客争相购买,石斛的名声顺着驿道传到长安、洛阳。

第八回 贡品之路显珍贵,胶质为凭辨真伪

北宋熙宁年间,王安石变法,国库空虚,地方官吏为求政绩,将天柱石斛列为贡品,年年进献宫廷。据说宋神宗患“头晕目眩”之症,御医以天柱石斛配伍天麻,煎成“玉露汤”,服用月余便痊愈。神宗龙颜大悦,赐天柱山“仙草之乡”匾额,还命人仿照炼丹台的样式,在御花园建了“石斛圃”,却因缺了山中云雾与青石之气,种出的石斛胶质稀薄,远不及原产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他类型小说相关阅读More+

你回农村种地,怎么成大明星了?

乡下大雨

穿书种田:炮灰女配的逆袭手册

青枫l

空间通古今,我助大将军平九州

凤声悠悠

都市医圣:我的透视传承能救世

笑才亦迭

无限开局

溯流筏

在恋综当老六?一句泡面仙人全网暴火

肉包打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