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第166章 开启通往隋唐的路
九品大韭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170.第166章 开启通往隋唐的路,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九品大韭菜,深夜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有贼人!</p>
……</p>
大汉·武帝时期</p>
霍去病瞪着眼睛,指着天幕惊讶道:</p>
“迁都?上百年的京都这就不要了?”</p>
“而且这过程也太过儿戏了吧!”</p>
刘彻往后一仰,靠着软榻,脸色晦明。</p>
“迁都这样的大事,自然不可能这么简单一定有是多方考虑。”</p>
霍去病愣了一下,恕他眼拙,没看出来。</p>
“迁都和均田令这两个举措,让北魏对农耕的依赖度越来越高。这是一处关键。”</p>
刘彻看着不明所以的霍去病,给他讲述着这里的因素。</p>
还指望你当大将军呢,一点内政都不懂那可不行。</p>
“而另一个考虑,就是军事上的因素。”</p>
用酒水在案桌上简画了几笔,刘彻指着案桌道:</p>
“柔然在北方草原崛起,势必对平城的安全形成威胁。”</p>
“毕竟平城相对于柔然的地理位置而言,显然太过偏北了。”</p>
看着对此事一目了然的霍去病,刘彻也就不多说,继续道:</p>
“迁都还有一个同样不容忽视的因素。”</p>
“经济。”</p>
刘彻倚着软枕,</p>
“拓跋氏定都平城,很多人都会以各种不同的理由来到平城,定居在平城和平城周围。”</p>
“而已平城附近的土地环境根本无法承受这种极速的膨胀。”</p>
“都城人口增加,供给平城使用的粮食也会不够。”</p>
“对于鲜卑来说,刚从草原进入中原时,平城对拓跋氏来说,是个好地方。”</p>
“然而,他们的势力再越来越往南扩张,相较于南方的景色和南方所能提供的条件,平城及其周围的环境,就会越来越显得荒凉。”</p>
“这时,中原之地的广袤农田就显得更重要了。”</p>
霍去病听完思考一阵,开口道:</p>
“那为何不迁都到邺城去?”</p>
“邺城的位置比洛阳更靠北,而且经过曹操的治理邺城周围的农田状况也比洛阳好。”</p>
“毕竟从灵帝开始,洛阳就反复经历战乱破坏,经济很难恢复。”</p>
“从军事和经济角度看,都是邺城的建都条件比洛阳更好?”</p>
刘彻冷笑一声:</p>
“但邺城没有帝王气,非帝王居。”</p>
“这拓跋宏已经不在认为自己是鲜卑拓跋氏的族长了。”</p>
“而是中国皇帝,他有了皇帝的自我认知,也有了要统治整个天下的野心。”</p>
“不过…过犹不及。”</p>
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刘彻完全不看好拓跋宏的改革后续。</p>
伱想改就改,鲜卑那些贵族可不一定想改。</p>
就算一时推广开,你儿孙能不能坚持住还难说呢!</p>
……</p>
东魏,</p>
坐在下首的高欢看着天幕,对坐在上首的元修说道:</p>
“孝文帝在文明太后去世后很快地作出义无反顾的决断,可见文明太后去世三年以来尚能制约政局。”</p>
“孝文帝如此迫不及待做出迁都决定,恐怕也想摆脱文明太后的影响吧,是吧,陛下。”</p>
元修挤出一个笑脸,勉强道:</p>
“丞相所言,未免有点偏颇了。”</p>
高欢盯着元修一言不发,直到元修用袖口擦着冷汗才笑道:</p>
“孝文帝为了表示孝敬,曾在方山顶上太后陵园侧后预筑寿宫。”</p>
“但迁都洛阳之后,孝文帝似乎已将此事忘却,在洛阳为自己重新营建陵园,将寿宫改成了万年堂。”</p>
“随后将自己葬于长陵,而那里埋葬着孝文昭皇后。”</p>
“两冢相依,一高一矮。”</p>
“与永固陵和万年堂形制正好相反。”</p>
高欢死死的盯着元修,微笑道:</p>
“可见孝文帝生不能继续忍受太后阴影笼罩,死不愿葬入文明太后陵侧的陪陵。”</p>
“这岂不是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个人情绪,最有力的说明吗?”</p>
被案几挡住的双手紧握成拳,元修笑着点头道:</p>
“丞相高见,朕长见识了。”</p>
……</p>
公元494年,孝文帝正式宣布迁都洛阳。</p>
鲜卑人的习俗是编发左衽,男子穿袴褶,女子衣夹领小袖,多数人不会说汉语,这些都不符合中原的习俗。</p>
且新迁之民初来洛阳,无一椽之室居住,食无担石之储,不擅农业,人心恋旧。</p>
这些问题,都阻碍着北魏政权的巩固。</p>
在王肃、李冲、李彪、高闾等汉族士人的支持下,孝文帝立即开始改革鲜卑旧俗,全面推行汉化。</p>
……</p>
从迁都洛阳开始,通往隋唐的强盛之路才被孝文帝开启。</p>
话说,唐朝的审美观应该就是延续的北魏。</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