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一口背了近千年的黑锅。
九品大韭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98章 一口背了近千年的黑锅。,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九品大韭菜,深夜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杨坚气得胡须飘荡、怒目圆睁。</p>
“其后关中连年大旱!”</p>
“青、兖、汴、许、曹、亳、陈、仁、谯、豫、郑、洛、伊、颍、邳等州连发大水,百姓饥馑!”</p>
“朕命苏威分道开仓赈给!”</p>
“命王禀,发广通之粟三百余万石!以拯关中,又发故城中的周代旧粟贱卖与人!”</p>
“又买牛驴六千余头,分给尤贫者,令往关东就食!那些遭水旱之州,皆免其年租赋!”</p>
杨坚说着说着,眼眶有些发红。</p>
“其后山东又频年霖雨。”</p>
“杞、宋、陈、亳、曹、戴、谯、颍等诸州,达于沧海,皆困水灾,所在沉溺。”</p>
“朕又遣使,将水工巡行川源,相视高下,发随近丁以疏导之。”</p>
“困乏者,开仓赈给,前后用谷五百余万石。遭水之处,租调皆免。”</p>
“朕自继位以来,胆战心惊。”</p>
杨坚略有哽咽,随后又恶狠狠道:</p>
“不知这太宗和玄宗又是谁!”</p>
“是不是睍地伐和他子嗣!”</p>
独孤伽罗在一旁斜睨着他。</p>
“你认为睍地伐他能得太宗庙号?”</p>
杨坚顿时噎住了。</p>
“你这……”</p>
……</p>
大唐,</p>
李世民虚着眼睛看着天幕。</p>
这位玄宗你有点过了。</p>
隋文帝开皇立制。</p>
天下之人,节级输粟,多为社仓,得无饥馑。</p>
不过……</p>
捻着胡须想了半天。</p>
开皇十四年的灾情究竟是个什么情况,自己还真不知道。</p>
毕竟那时自己才负四岁。</p>
“阿父,隋文帝居然这么过分?”</p>
小李治气愤道。</p>
李世民挑着眉看着他。</p>
这孩子怎么一会儿聪明一会傻的?</p>
看话看半截?</p>
“隋文帝对于赈灾从未轻视过。”</p>
李世民眯着眼睛看着天上‘自己’说过的话。</p>
“从他继位一来,只要地方上出现灾情,必定马上反应。”</p>
“哪怕是其临终三年,仍有遣使赈灾之记录。”</p>
小李治挠挠头皱着眉。</p>
“那阿父你为什么要这么说?”</p>
捻着胡须的手一顿。</p>
“朕没说过。”</p>
李世民板着脸沉声道。</p>
……</p>
【对于开皇十四年的灾情,唯一确定的是关中饥馑,隋文帝让百姓就食洛阳。】</p>
【“十四年,关中大旱,人饥。上幸洛阳,因令百姓就食。从官并准见口赈给,不以官位为限。”《隋书.食货志》】</p>
【但其中的过程和评价《旧唐书.食货志》《旧唐书.戴胄传》《唐会要》与《贞观正要》和《资治通鉴》是截然相反。】</p>
【《旧书》云:节级输粟,得无饥馑。】</p>
【《贞要》云:仓库盈溢,不许赈给。】</p>
【那么问题来了,隋文帝到底在那年赈没赈灾?】</p>
【答案是,长安里的官仓有粮,但义仓无粮,所以隋文帝带着百官和百姓去了洛阳就食。】</p>
【官仓主要储存粮食布帛,用于国家经费。】</p>
【义仓,又称社仓,用于储备粮食专门救荒。】</p>
【是“诸州百姓及军人,劝课当社,共立养仓。”】</p>
【两者互不干涉。】</p>
【但开皇十四年的大旱把义仓的问题暴露无疑,随后在第二年,隋文帝就下令的把义仓收公了。】</p>
……</p>
大唐·玄宗时期</p>
“砰!”</p>
玉质的执壶碎成一片,酒香弥漫出来。</p>
响彻着靡靡之音的花萼相辉楼刹那间鸦雀无声。</p>
“吴兢!”</p>
李隆基怒吼着。</p>
他都要气炸了!</p>
此人当初上贞观正要表,就察觉此人所撰的史书言实不符。</p>
本来以为将其下贬收纳其录本也就完了。</p>
不成想他这书居然被后代当史实看了?</p>
太宗皇帝撰的《隋书》不信!信这?!</p>
李隆基恨的咬牙切齿。</p>
这吴兢明为扬贞观之治,实为沽名钓誉!</p>
当初就不应以“书事不当”贬他!</p>
而是直接以蔑视君父砍了他!</p>
可恨!</p>
……</p>
考古里有一条标准,以最接近其时代的史书为资料考据。</p>
《贞观正要》连《新唐书》都不征录它,直到被收进《资治通鉴》里。</p>
而《资治通鉴》的影响多大是众所周知的。</p>
好了,一口锅盖两个人。</p>
隋文帝盖上小家子气,唐太宗盖上黑隋文帝。</p>
要不说舆论阵地重要呢。</p>
太祖老人家是真的看的明明白白的啊。</p>
老人家翻《资治通鉴》看到本质。</p>
咱翻《资治通鉴》就为装逼。</p>
</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