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2章 朱元璋龙驭宾天
九品大韭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02章 朱元璋龙驭宾天,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九品大韭菜,深夜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然而看着孙子,朱元璋只觉得心累。】</p></p>
【儿子朱标有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有威望,有团队,能控制得住朝堂和军队,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继承人。】【但眼前的这个孙子真是经验、阅历、威望一样也没有。】</p></p>
【但留给朱元璋的时间不多了啊。】</p></p>
【他只能紧急调整原有的计划安排,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为孙子的接班搞定一切隐患。】</p></p>
……</p></p>
天幕上。</p></p>
白发老人坐在龙椅上。</p></p>
面目隐藏在黑暗之中。</p></p>
一旁的少年站于手边,看着殿内,不知想些什么。</p></p>
而宫门外。</p></p>
一枚枚染血的令签散落在地。</p></p>
令签上还隐约有着字迹。</p></p>
凉国公蓝玉、开国公常升、会宁侯张温。</p></p>
鹤庆侯张翼、普定侯陈桓、景川侯曹震。</p></p>
舳舻侯朱寿、怀远侯曹兴、全宁侯孙恪。</p></p>
沈阳侯察罕、西凉侯濮兴、宜宁侯曹泰。</p></p>
支平侯韩勋、徽先伯桑敬、东莞伯何荣。</p></p>
……</p></p>
【公元1393年,蓝玉案起,一连诛杀了十多位开国功臣武将。】</p></p>
【公元1394年十一月,颍国公傅友德被诬谋反自刎而死。】</p></p>
【公元1395年二月,宋国公冯胜被诬谋反处死。】</p></p>
【朱标还在世时,这一批人都可以算作其手下的军功集团】</p></p>
【但是朱标能够控制住这些军功集团,不代表朱允炆能控制住这些军功集团,更不用说蓝玉这位悍将。】</p></p>
【所以为了老朱家的天下,这些人必须死。】</p></p>
……</p></p>
{从某种意义来说,朱元璋也算守住了自己“朋友一生一起走”的初心——反正我要走了,走之前先送你们“走”!}</p></p>
{做不到同生,但是可以做到共死的嘛,对不对?}</p></p>
……</p></p>
【外臣安定了,还有藩王呢。】</p></p>
【对大臣大杀特杀的老朱根本无法对儿子们动手。】</p></p>
【并且朱元璋问朱允炆“如果你的叔叔们造反,你该怎么应对”】</p></p>
【想看看朱允炆在自己死后会如何处理诸王。】</p></p>
【朱允炆就这个问题给出了一个完美的答案。】</p></p>
【首先以德服人,然后再以礼制人。】</p></p>
【还不行的话就消减他们的封地。】</p></p>
【仍然不行的话就更改他们的封地。】</p></p>
【最后没有办法的话只能兵戎相见了。】</p></p>
【朱元璋对于朱允炆的答复是十分满意的。】</p></p>
……</p></p>
“说得很好。”</p></p>
刘启捻着胡须冷笑着。</p></p>
“但我一个字也不信。”</p></p>
小刘彻也不信。</p></p>
“这话太幼稚了,我都知道口子一开定是兵戎相见。”</p></p>
“这话明显哄弄人呢。”</p></p>
“也不能这么说。”</p></p>
“他要是有你大父那手段,的确也能做到。”</p></p>
小刘彻忍不住捂嘴乐。</p></p>
“这都一千多年了,也没见着一个像大父那般的人物啊。”</p></p>
“就他?”</p></p>
“还不如说我呢!”</p></p>
……</p></p>
【但老朱也不用考虑这事了。】</p></p>
【公元1395年,朱元璋第二子秦王朱樉,受命率平羌将军宁正前往洮州征伐叛番,胜利归师。】</p></p>
【同年三月,朱樉去世。】</p></p>
【这也是个不当人的主,但老朱依然痛心不已。】</p></p>
【公元1398年三月,他的第三子晋王朱棡也薨逝了。】</p></p>
【同样不当人,但他毕竟老朱的儿子啊!】</p></p>
【朱元璋没能承受住接二连三的丧子之痛。】</p></p>
【病倒了。】</p></p>
……</p></p>
……</p></p>
大明。</p></p>
朱元璋眼睛一瞪,再也支撑不住。</p></p>
“噗!”</p></p>
一篷血雾喷出。</p></p>
人已昏死过去。</p></p>
只留母子二人惊慌失措。</p></p>
……</p></p>
……</p></p>
刘恒眉头紧皱。</p></p>
“不想皇帝削藩……这怎么可能不削。”</p></p>
宋朝不济,但也是吃了五代留下的暗亏。</p></p>
没奈何的被动持续放血。</p></p>
而这明朝可是拨乱反正重塑法制的大好机会。</p></p>
但他却选择主动放血。</p></p>
“大明的后世子孙…也不知他们是要感激你。”</p></p>
“还是要暗骂你。”</p></p>
……</p></p>
“多少?!”</p></p>
“万石?!”</p></p>
李炎肯定了朱元璋从没学过习。</p></p>
“过分了吧?”</p></p>
……</p></p>
赵顼觉得朱元璋有病。</p></p>
“年万石?给土地还不伏管?”</p></p>
“你这不是给天下养了一群爹吗?”</p></p>
皇帝粗算了一笔帐。</p></p>
“不出三十年,大明财政必崩!”</p></p>
比养辽国都恐怖啊!</p></p>
……</p></p>
朱棣不由想到了十二弟。</p></p>
他眯着眼睛看着天幕,嘴里嘀咕着。</p></p>
“也不知这天幕能不能找到建文所在…”</p></p>
朱高炽眼睛一瞥。</p></p>
……</p></p>
天幕上。</p></p>
干枯的眼眶,深刻的皱纹。</p></p>
气若游丝的朱元璋躺在龙榻上。</p></p>
用微弱的声音发出最后的诏令。</p></p>
“宣……诏……”</p></p>
一旁的宦官从朱元璋枕边取出装遗诏的锦盒。</p></p>
撕开漆封,取出遗诏,走到殿门宣读:</p></p>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p></p>
“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p></p>
“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智,好善恶恶,不及多矣。”</p></p>
“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有之?”</p></p>
“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p></p>
“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佐,以安吾民。”</p></p>
“丧葬仪物,毋用金玉。”</p></p>
“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p></p>
“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p></p>
“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p></p>
“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行事。钦此!”</p></p>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p></p>
朱允炆跪在榻前,涕泪俱下。</p></p>
“祖皇,您还有话要对孙儿说吗?”</p></p>
朱元璋艰难的摇摇头。</p></p>
他缓缓地抬眼望着朱允炆。</p></p>
眨眼间,他似乎看到了标儿。</p></p>
他跟妹子站在一处桃花林下。</p></p>
笑着看着自己。</p></p>
身后的常氏则抱着一个胖小子。</p></p>
那胖小子正挥舞着藕节般的胖手,冲自己笑着。</p></p>
一丝笑意浮现在枯裂的嘴唇旁。</p></p>
他竭尽最后一丝力气,伸出手。</p></p>
朱允炆含着泪,想握住那只干枯的手掌。</p></p>
下一瞬,手掌于半空中摔落。</p></p>
“祖皇!皇爷爷!!”</p></p>
皇宫中,哭声震天。</p></p>
……</p></p>
【公元1398年闰五月初十,大明帝国的开国皇帝朱元璋驾崩于南京西宫,享年七十一岁。】</p></p>
【谥曰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明孝陵。】</p></p>
【朱允炆于灵柩前继位,改次年为建文元年。】</p></p>
【是为,明惠帝。】</p></p>
……</p></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