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9章 平定三藩
九品大韭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89章 平定三藩,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九品大韭菜,深夜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平定三藩
大汉·武帝时期</p>
“无非是千金买马骨罢了。”</p>
刘彻才不信什么心软之类的鬼话。</p>
但话又说回来。</p>
“面对逼迫,又一朝翻盘而大权在握。”</p>
“如此之下还能遏制情绪不为所控。”</p>
“这小子的心性确实硬得。”</p>
虽然依然是看着这小麻子,从而心里不舒服。</p>
但刘彻得承认这小子的手段与城府确实不是同龄人可比的。</p>
“能放不是本事,能放还能收才是能耐。”</p>
卫子夫轻飘飘道:</p>
“谁知是不是前明后暗呢。”</p>
刘彻一甩袍袖。</p>
“那也是明过,总比一直暗要好一些。”</p>
其他不说,按律,鳌拜合该被诛族,但康熙只杀了他两个弟弟和一个侄子。</p>
对于他本人,以战功免死。</p>
此案元凶,鳌拜无疑该杀。</p>
然观康熙处置,像处置犯案的宗室成员一样将其幽禁。</p>
此举传递出康熙对鳌拜擅权的危害性还是有所把握的。</p>
……</p>
{康熙不杀鳌拜,是因为鳌拜虽然专擅滥杀,但主要是针对原属多尔衮、打压两黄旗的正白旗官员,而且史书上也未载明他有篡弑之迹。}</p>
{至于后来各种各样的影视剧,如《康熙王朝》《鹿鼎记》,大肆渲染康熙突然驾临鳌府,窥破鳌拜穿黄袍、欲篡位,那都是毫无根据的虚构。}</p>
{鳌拜真有篡弑行为,哪怕是捕风捉影,也必然会成为他罪证中最大的亮点。}</p>
{史料所记的鳌拜罪行,不免有康熙的大量注水,但康熙断然不会忽视篡弑的罪名,仅此一条就可以把鳌拜一案弄成铁案。}</p>
{鳌拜案主要是执政权力之争,康熙要真正亲政,而鳌拜不情愿还政。}</p>
{也正是因此,康熙在案发后才让鳌拜老死幽所。}</p>
{而四十四年后,康熙又特地追封鳌拜为一等男,并以其侄孙和亲孙袭爵。}</p>
{之所以要为鳌拜平反,将自己钦定的铁案翻过去,是因为鳌拜自始至终只有“柄政独专”的意图,继续操控辅政的绝对权力,但并无获取皇权、篡夺皇位、废立皇帝的行为。}</p>
……</p>
大唐。</p>
李世民从康熙的动作里看到了熟悉的影子。</p>
“文帝?”</p>
还是自己?</p>
“一人上限全在其气量如何。”</p>
“如陶罐装水必不如海纳百川。”</p>
“观其心胸,不可限量啊。”</p>
李承干则有几分其他考虑。</p>
“阿耶,这样不会让旁人心生异志吗?”</p>
李世民捻须长叹:</p>
“因为他不怕。”</p>
“他有自信可以制住一切异心。”</p>
“不杀鳌拜便是如此。”</p>
“除鳌拜,是因为他目无君父,染指皇权,罪同谋逆。”</p>
“不杀鳌拜,则是告诉满朝文武。”</p>
“有过罚,有功赏。”</p>
“只对其事,不对其人。”</p>
……</p>
大清·康熙时期</p>
胤礽看了眼天幕,又看了眼康熙,然后又看了眼天幕。</p>
“有话说就是了。”</p>
康熙看着眼睛飘来飘去的儿子无奈道:</p>
“朕还会瞒你什么吗。”</p>
胤礽摸了摸眉毛,开口道:</p>
“既然鳌拜主犯都能赦免,为什么汗阿玛要将班尔善等从犯俱都处决呢?”</p>
康熙一听便知,这傻小子还是没看透其中奥秘。</p>
他也不想绕什么弯子了,直言道:</p>
“索尼死后,朕让班尔善以领侍卫内大臣拜秘书院大学士。两职一肩挑,不比辅政大臣权力小。”</p>
“然而,集两种机要大权于一身的班布尔善,却与鳌拜结党营私,凡事私下定议,然后施行。”</p>
康熙望着天幕,平静道:</p>
“班布尔善是真正有野心的。”</p>
“他是皇族,是开国太祖的直系孙辈。”</p>
“他与鳌拜走得近,也是利用鳌拜为前驱,自己在后盘算如何篡位弑君。”</p>
所谓窗户纱一层纸。</p>
捅破了才发现这么显而易见。</p>
胤礽此时反过味儿来。</p>
难怪班布尔善被大臣们劾奏二十一条大罪,以绞刑处死,子孙皆被废黜宗室资格。</p>
若非查有实据,皇帝再有生杀大权,也不能对皇室王公一家进行如此严厉的惩罚!</p>
皇家近支,只有因为血腥的谋逆,才会被永远开除出宗室队伍。</p>
康熙背负双手,悠悠道:</p>
“鳌拜罪大,但罪不至死。”</p>
“班布尔善恶极,需彻底灭之。”</p>
……</p>
天幕上。</p>
身形单薄,面容削瘦的少年皇帝看着大清疆域。</p>
一双黑黑的大眼睛紧盯着南方之地。</p>
……</p>
康熙十二年(1673)镇守南方的三大藩王的奏请——平南王尚可喜的请老归养,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精忠的疏请撤藩,都被康熙帝同意。</p>
尚可喜请老在前,他同时请求准其长子尚之信继续镇守广东,结果被康熙帝拒绝。</p>
年轻的康熙,认为三藩势力尾大不掉,对国家统治不利,决意撤藩。</p>
这事却不是康熙突发奇想。</p>
清军入关时,有一些明朝的将领向清朝投降,虽然向清朝投降了,但是却拥有自己的军队,而他们的势力在当时也不可小觑,所以形成了三藩割据的局面。</p>
而三藩所指:便是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p>
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和他的儿子尚之信。</p>
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继茂和他的父亲耿仲明,以及耿继茂的儿子耿精忠。</p>
三藩虽然表面上属于清朝,其实却是“独立王国”。</p>
从顺治皇帝开始,清朝每年要拨给三藩行政和养兵的开支,其中由平西王吴三桂的实力最为强大,朝廷拨给他的银子也最多。</p>
顺治十七年为例,国家赋税收入是八百七十五万两银子,而云南却要支出九百多万两,因此,形成了竭全国财力,尚不能满足一藩需求的情况。</p>
到康熙亲政之后,国家财政状况并没有好转,国家的大部分款项还是被三藩消耗。</p>
……</p>
大明。</p>
马皇后吃着坚果,忍不住吐槽着:</p>
“这最起码还算个理由。”</p>
“毕竟单凭这一条,小皇帝就有足够的理由撤藩。”</p>
“可不像那朱允炆。”</p>
一身铠甲脏乱,头发潦草,灰头土脸的朱元璋正大马金刀的坐在椅子上。</p>
疯狂刨饭!</p>
“呼噜噜!唏律律!哈!”</p>
朱元璋吃完最后一口,打了个饱嗝。</p>
马皇后这时才按耐不住好奇心问道:</p>
“有那位帝君在,你怎么还混成这般模样?”</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