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2章 和通泊之战
九品大韭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02章 和通泊之战,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九品大韭菜,深夜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据此,雍正帝认为敌军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发起远征。</p>
然后,就在雍正与岳钟琪打嘴仗的时候,北路军已经与准军主力开战了。</p>
……</p>
天幕上。</p>
画面破开厚厚的云层。</p>
一眼似宝石般的湖泊映着波光粼粼。</p>
自湖泊向西,有两座青山对应而立。</p>
一南一北。</p>
越过山木林路,来到北山。</p>
大清龙旗下。</p>
将军骑马望向山脉峡谷,问向左右:</p>
“丁寿发信号了吗?”</p>
身边的一名骑兵摇头道:</p>
“还没有。”</p>
将军一言不发。</p>
片刻后,前方的旗手打来旗语。</p>
将军松了一口气。</p>
一夹马腹。</p>
“传令,进山。”</p>
……</p>
五月初六,傅尔丹率北路军三万一千人(中途补充东北驻军六千人)抵达科布多,开始筑城。</p>
在此期间,清军抓到一名准噶尔俘虏。</p>
据此人供认,大策、小策率军三万人正往科布多而来,其前队仅千余人,驱赶马驼两万余头先行,现在已经到达博克托岭。</p>
俘虏供认了两条信息,第一条是准军主力正在往科布多而来,这与岳钟琪提供的情报相吻合。</p>
所以,傅尔丹就认为第二条信息,即“前队千余人驱驼马二万在博克托岭”,也是正确的。</p>
于是,傅尔丹决定,亲率军队一万人前去博克托岭,先把马驼抢了再说。</p>
……</p>
大唐。</p>
李世民感叹一声:</p>
“那噶尔丹策凌真是非同小可啊。”</p>
李承干难以置信道:</p>
“这一切也在对方的算计里吗?”</p>
李世民平静道:</p>
“如果对方不贪,这计策就毫无用处。”</p>
但当将军的哪有不想建功立业的?</p>
只能说,这一招确实是妙手。</p>
你来,就是中计。</p>
你不来,我就顺势而为。</p>
来不来,我都赢。</p>
……</p>
博克托岭为阿尔泰山的一部分,山势险要,易守难攻。</p>
傅尔丹帐下前锋统领丁寿、侍郎永国、副都统觉罗海兰等纷纷劝阻,认为不能轻信俘虏的话,傅尔丹不听。</p>
六月初九,傅尔丹率军出发,沿途不断遇到小股准军驱赶畜群而行,清军多有虏获,仿佛俘虏的话得到了印证。</p>
但傅尔丹也不是庸才,他并没有因为小胜而一路狂飙。</p>
相反,他感觉事情好像不太对,战局似乎过于顺利了。</p>
于是,六月十七日,傅尔丹将军队分为三部分,参赞苏图、副都统戴豪率前队三千人先行。</p>
丁寿率中队一千五百人跟进,他自己亲率后队五千人压轴。</p>
这样的话,一旦前队遭到伏击,中队、后队就可以待机而动。</p>
六月十八日,前队先进山,发现准军小股部队,他们上去就打,砍了四百颗脑袋。</p>
中队一听前队挣钱了,他们也急了,也跟着进了山。</p>
六月十九日,傅尔丹的后队一看前两队都没事,也就跟着进去了。</p>
这就出事了。</p>
……</p>
天幕上。</p>
北山外。</p>
胡茄之声远远地响起在山谷之中。</p>
以毡裘做成的旗帜遍布山野。</p>
大批准军自四面八方围上山谷。</p>
而山谷中,大清龙旗正在随风飘扬。</p>
……</p>
六月二十日,清军在博克托岭的山林中行进之时,准噶尔伏兵突然出现。</p>
面对危局,傅尔丹并没有慌。他先是下令全军结营,防御准军进攻。</p>
随后,令副都统塔尔岱、马尔齐率军两千人攻击西山,抢占制高点,作为全军的依托。但由于山势险峻,清军未能攻克。</p>
六月二十一日,傅尔丹率全军攻上北山。</p>
北山旁有一湖,名为“和通泊”,故此战后被称为“和通泊之战”</p>
……</p>
大清·康熙时期</p>
康熙看到被准军合围的这一幕,心里只有一个念头。</p>
八旗完了。</p>
“……老四啊……”</p>
康熙闭上眼,深深的吸了口气。</p>
他怪老四吗?</p>
怪,也不怪。</p>
怪在他用兵草率,不怪在于……岳钟琪是汉人。</p>
汉人、汉人军。</p>
打压才是正确的。</p>
“平衡之术用过了。”</p>
打压是必要的,但要分时间!</p>
时不对,位不对。</p>
安能成事?!</p>
……</p>
上山后,傅尔丹令丁寿、苏图、觉罗海兰、常禄等将领率军守卫东山脊。</p>
塔尔岱、马尔齐等将领率军守卫西山脊,保护清军两翼。</p>
傅尔丹亲率清军主力居中结阵,与准噶尔军队对峙,喀尔喀蒙古军队在后阵</p>
六月二十二日,准军继续猛攻清军两翼,东、西山脊的军队均身陷重围。</p>
在这种情况下,傅尔丹下令全军突围。</p>
此时压力最大的就是清军两翼,丁寿等人拼死抵抗,无奈寡不敌众,丁寿拔刀自刭,死于阵。</p>
副都统西弥赖本来已经突围,但是当他看到丁寿等人身陷重围时,又亲率索伦兵掉头回援。</p>
没想到索伦兵打不了逆风仗,看到准军势众,全军溃散,副都统西弥赖未能救出丁寿,拔刀自尽。</p>
当天,副都统常禄亦阵亡,参赞苏图、副都统马尔齐力竭自尽。</p>
在清军两翼的拼死抵抗下,傅尔丹本部主力突围成功,到达和通泊北部。</p>
此时清军尚存六千余人,傅尔丹认为准军不会追击,下令全军在和通泊附近扎营休整。</p>
……</p>
大清·乾隆时期</p>
乾隆看着和通泊之战,无奈叹气。</p>
八旗子弟能打的本来就不多。</p>
圣祖爷时期就被绿营压了一头,但依然还有平衡在。</p>
他阿玛一上来倒是好。</p>
平衡平成绿营一家独大了……</p>
“要不是我啊,大清就废了。”</p>
乾隆轻哼了一声。</p>
他阿玛那个人其他都敢,就是有股莫名其妙的天真。</p>
哪个皇帝干得出跟一犯人掰扯对线之事啊?</p>
想到那本破书,乾隆脑仁又开始疼了。</p>
“得让其他皇帝笑死……”</p>
……</p>
六月二十三日,准军先头部队数千人自山谷中杀出,猛攻傅尔丹大营。</p>
清军中的蒙古军队登时溃散,只剩下京师八旗兵四千人结阵迎敌,斩杀准军五百余人。</p>
六月二十四日,准军主力从山谷中杀出,蜂拥而至,傅尔丹不得已,再次组织清军突围。</p>
他令四千清军结成方阵,副都统承保指挥右翼军队。</p>
参赞马尔萨指挥左翼军队,他自己和副帅振武将军巴赛、兵部尚书查弼纳居中。</p>
以副都统塔尔岱、舒楞额、前锋统领达福殿后,且战且退。</p>
……</p>
大明·永乐时期</p>
朱棣看着天幕,脸色凝重。</p>
就算是只有四千八旗旗兵,也能够依托营垒结阵,而同样数量的准军也占不了多少便宜。</p>
“八旗兵……难怪能压着大明天兵打。”</p>
一支军队,只有在绝境中才能看出其底色。</p>
去掉身份上区别,朱棣第一次认可这支军队的战力和战意了。</p>
“可惜……”</p>
那什么傅尔丹依然并未发觉,此时有三个对清军十分不利的因素。</p>
一是其他军队的溃散,会导致人心惶惶。</p>
二是急于出军,定是携带不了多少粮食,即便是结阵也撑不了多长时间。</p>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因素。</p>
朱棣看着望之不尽的大军,轻声道:</p>
“在如此劣势的局面下,还能够按照军令结阵,足见士兵素质之高。”</p>
“可准军可不止几千人啊。”</p>
……</p>
但这毕竟是四千人打三万人。</p>
当天,侍郎永国、参赞觉罗海兰、副都统戴豪等人均在力竭后自尽。</p>
六月二十七日,担任全军后卫的前锋统领,公爵达福阵亡。</p>
六月二十八日,北路军副帅巴赛于混战中与大部队脱离联系,力战而死。</p>
巴赛是清朝开国元勋郑亲王济尔哈朗的孙子,是宗室成员,他的腰上系着象征宗室身份的“黄带”。</p>
他被击杀后,准噶尔骑兵用他的黄带作为旗帜,四处高喊:“汝宗室为我所杀矣!”</p>
兵部尚书查弼纳看到了巴赛的黄带,悲愤不已,高呼:“颁白之年,岂可复对狱吏!”说罢,孤身冲入敌军阵中,被乱枪刺死。</p>
在此期间,参赞马尔萨、副都统舒楞额也相继战死。</p>
七月初一,傅尔丹率残兵两千人回到科布多城。</p>
诸将归营者仅有副都统德禄、承保、塔尔岱。</p>
其他所有副都统以上的军官,除归化城副都统衮布投降外,剩下的全部死在了战场上。</p>
此战,清军阵亡、被俘八千余人,战后准军进入科布多,当地一万余名蒙古人归附准噶尔。</p>
康熙在此经营了二十余年的心血,付诸东流。</p>
……</p>
大明·景泰时期</p>
朱祁钰看着那些赴死的清朝高官,想到了那个已经化为飞灰的男人。</p>
“这一战,堪比土木堡之变了。”</p>
唯一的差别就是雍正没有御驾亲征。</p>
不然就看他的脾气秉性和操作方法。</p>
绝对是再次完美复刻土木堡之变。</p>
“真是可惜了。”</p>
……</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