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5章 尽行剿灭不留余孽
九品大韭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25章 尽行剿灭不留余孽,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九品大韭菜,深夜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明太祖:朱由检!你个……』</p>
……</p>
大清·康熙时期</p>
康熙看着突然出现一连串出口成脏,微微皱了下眉头。</p>
随后又舒展眉头面带微笑。</p>
啊哈!有人破防了!</p>
……</p>
乾隆二十二年(1757)三月十一日,成衮扎布、兆惠率兵七千人,兵分两路从巴里坤出发。</p>
一路向额林哈毕尔噶山方向前进,一路向珠勒都斯方向前进,进剿准部叛军。</p>
在兆惠的建议下,清军本次进兵采取了步步为营的策略。</p>
清军每占领一个地方,就留下部分绿旗兵屯垦,并招募当地归顺的蒙古人和回民耕田种地。</p>
而且,兆惠率军出发后并没有急于进军。</p>
清军出发后一个多月的时间内,都在占地方屯垦,一仗都没打。</p>
……</p>
大唐。</p>
李世民习惯性的提问李承干。</p>
“知道他为何一仗不打吗?”</p>
这种题对现在的李承干来说简直就是送分题!</p>
李承干昂首挺胸,朗声道:</p>
“因为兆惠明白,虽然准部现在遍地是叛军,但是各部之间依然互不统属,各部首领互相不服气。”</p>
“如果此时清军大兵压境,那就是为渊驱鱼,逼迫他们团结起来。”</p>
“而如果清军不动,他们就会自相残杀!”</p>
“兆惠是在坐收渔翁之利!”</p>
李世民很满意李承干的回答。</p>
甚至满意的放声大笑!</p>
哈哈哈哈!在培养培养!朕就可以领兵出去了!</p>
哈哈哈哈!</p>
李承干也非常满意阿耶的反应!</p>
魏侍中曾言,只要自己多在阿耶面前展示自己的战略眼光。</p>
阿耶就能安安稳稳的坐在长安,而我!</p>
就能出去领兵打仗!</p>
哈哈哈哈!</p>
长孙皇后正给小兕子喂着水,突然就看小兕子指着前面二人稚声道:</p>
“阿娘!大公鸡!”</p>
长孙皇后惊愕的抬头看去。</p>
一大一小俱都昂首挺胸,抬头望天,不知笑些什么。</p>
……</p>
长安某处阴暗的角落。</p>
一名小黑人坐在案桌后,一双眼睛闪烁着异彩!</p>
“还想跑?”</p>
“都给我待在皇宫里好好处理政务啊!!!”</p>
“谁都别想出长安!”</p>
“哈哈哈哈!”</p>
小黑人放声大笑!</p>
“咚咚咚!”</p>
“魏侍中!天工营那的文书传来了。”</p>
屋内笑声一止。</p>
“吱呀”的一声响起。</p>
魏征面无表情的冲着小吏伸出手。</p>
“拿来。”</p>
烦死了!</p>
……</p>
此时,扎那噶尔布出兵击杀自己的叔叔噶勒藏多尔济,尼玛计划干掉扎那噶尔布,又计划联盟阿睦尔撒纳。</p>
阿睦尔撒纳听闻此事,出兵攻打扎那噶尔布。</p>
叛军各派势力互不相让,互相战杀。</p>
兆惠趁机派富德率兵攻击清军最主要的敌人——阿睦尔撒纳。</p>
由于之前内乱的消耗,此时的阿睦尔撒纳根本不敢接战,他望风而逃,再次逃入哈萨克。</p>
五月三十日,富德率清军攻入哈萨克,阿睦尔撒纳继续向西远遁,而跟随阿睦尔撒纳叛乱的巴雅尔率所部逃入塔尔巴哈台山。</p>
清军搜山检海,绕山三周,追击十余日。</p>
左部哈萨克首领阿布赉派兵袭击清军,侍卫奇彻布中鸟枪阵亡。</p>
富德大怒,向哈萨克军队发起猛攻,在随后的数次战斗中,斩杀哈萨克士兵近千人。</p>
哈萨克兵举“玛尼纛”请求和谈,声言他们原不知是“大国之兵”到来,所以抵抗,现已知情,请求停战。</p>
随后,清军继续追击巴雅尔,于六月初三将其生擒。</p>
……</p>
大宋·太宗时期</p>
赵匡义看着搜山检海四字眼皮子直跳。</p>
“真不愧是金人后代啊……”</p>
他忍不住讥讽着。</p>
“抓人都不住,还搜什么山,检哪门子海。”</p>
赵恒都听懵了。</p>
这是骂清军废物?还是骂宋朝官家跑的快?</p>
他怎么突然分不清好赖话了呢?</p>
……</p>
大元·世祖时期</p>
忽必烈认为搜山检海绝对是正确的。</p>
这种行为可以有效围困对方主将。</p>
只要不是那种点满脚滑技能的皇帝,有一个算一个都能抓住。</p>
“明朝皇帝还是思想太僵化了。”</p>
忽必烈突然感叹道:</p>
“一点也不像我刘家皇帝。”</p>
众大臣听懵了。</p>
您等会儿?刘家皇帝?!</p>
什么时候改的姓啊!</p>
没人通知啊!</p>
忽必烈还在感叹:</p>
“若是能有我刘家皇帝三分之一的功力,崇祯都不能选择上吊。”</p>
“太可惜了。”</p>
……</p>
战后,左、右哈萨克首领阿布赉和阿布勒比斯(阿布赉的弟弟),均派遣使者到清军大营请罪,并表示愿意出兵协助清军平叛,使者向富德保证,“倘阿贼入我境必行擒送”</p>
六月十九日,阿睦尔撒纳率二十人逃到哈萨克境内的阿尔察图,派人联络阿布赉,请求对方收留,阿布赉答复第二天早上相见。</p>
当晚,阿布赉派人驱散阿睦尔撒纳的马匹,被阿睦尔撒纳发现。</p>
阿睦尔撒纳带着妻子及亲信连夜北逃,跑到了沙俄的塞米巴拉特要塞,请求加入俄国国籍。</p>
俄国人随后将他带到托博尔斯克。</p>
乾隆二十二年(1757)八月,阿睦尔撒纳感染天花而死。</p>
而在此期间,兆惠和成衮扎布也在逐个剿灭叛部。</p>
……</p>
天幕上。</p>
一块巨大的翡翠,静静地镶嵌在天山腹地。</p>
远岸雪峰高耸,湖边牛羊如云,恍若世外桃源。</p>
这里是伊犁附近的赛里木湖。</p>
是新疆最大、最美的高山湖泊之一。</p>
正值草场返青、野花怒放的季节。</p>
一支小部落提前下了山。</p>
在这美丽的赛里木湖畔支起了一顶顶白色帐篷。</p>
部落中的男人骑着骏马,慢悠悠地驱赶着牛羊,女人在帐篷里赶制一天的食物,孩子们淌着鼻涕,扯着刚返青的枝条玩着打仗的游戏。</p>
“轰隆隆!”</p>
突然,远处浮现一条黑线。</p>
急促而纷繁的马蹄声响起!</p>
数千名全副武装的清朝骑兵形成一个半圆形,由远及近。</p>
包围住了这里。</p>
男人们惊讶得不知所措,呆呆地看着这些陌生人。</p>
女人们抱着孩子躲进帐篷里,从毡缝偷偷向外窥视。</p>
一名将领扫视一圈,挥了挥手。</p>
画面一闪。</p>
依然是那块巨大的翡翠,静静地镶嵌在天山腹地。</p>
但此时的翡翠染上了一丝红色。</p>
一具具尸体倒在湖边。</p>
它们望着湖里漂泊的头颅。</p>
而那处小部落,早已消失不见。</p>
只留下一处处灶坑,一痕痕车辙。</p>
由它们来诉求这里曾有人存在过。</p>
……</p>
自清廷发起平准战争以来,由于准噶尔反复叛乱,清军受到重大损失。</p>
乾隆君臣对准噶尔人的信任感丧失殆尽,以致“帝怒于上,将帅怒于下”。</p>
兆惠在从伊犁撤回巴里坤的途中,尝够了众多准噶尔部众降而复叛的苦头,回到巴里坤后即奏请将复叛部众尽行剿灭。</p>
乾隆也早已失去耐心,他对前两次平准战役进行检讨,认为准噶尔降众多系畏威降服,实质上“反复狡诈,饰词投顺,旋即生变”。</p>
他预计此次出兵,准噶尔叛军迫于时势必然还会大批投降,但只要清军撤回内地,则又会故态复萌,从而使得平准成果再次毁于一旦,“前事可为明鉴”。</p>
所以在第三次平准战争开始前,兆惠等前敌将领便接到谕令,要求严厉处置准噶尔降众,“尽行剿灭,不得更留余孽”。</p>
由于害怕就地杀戮会惊动尚在抵抗的部落,从而使得他们更加殊死相抗,清军采取的方式是先将被俘或归降部落头目送至京城,所属部众移往内地,其中丁壮者一过巴里坤就杀,“所余妻女老弱,分赏官兵为奴”。</p>
在清朝官书中,这些一律都称之为“办理”。</p>
至乾隆二十三年,兆惠、富德分两路进行合围搜杀,即便是数十户至百户的中小部落也都被按次序斩杀,而被杀者均“寂无一声,骈首就死”。</p>
从内乱到三次平准战争,准噶尔地区人口锐减,“种类尽矣”。</p>
有关资料表明,战前准噶尔有二十余万户,六十余万人口,经此大劫,幸存者仅十分之一,“数千里内遂无一人”。</p>
很多年后,诗人龚自珍途经准噶尔,发现“若乌鲁木齐,若伊犁,东路西路,无一庐一帐是阿鲁台(准噶尔)故种者也”。</p>
准噶尔就这样成为了一个地理名词。</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