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6章 美法条约狼烟四起
九品大韭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66章 美法条约狼烟四起,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九品大韭菜,深夜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此时,康熙突然幽幽道:</p>
“战、守不利,实属束手无策。”</p>
胤禛沉默了。</p>
“清军几遭挫衄,锐气全消,势难复振。”</p>
康熙按着扶手借力起身,走下御阶,踱步道:</p>
“续调西北劲卒,则缓不济急。”</p>
“英军火器猛烈异常,无可抵御。”</p>
“且并非不善陆战。”</p>
康熙回想着天幕闪现的大小战役,面色平静道:</p>
“即便在陆上幸胜,英军登舟遁去,清军也只能望洋兴叹。”</p>
“……无可奈何……”</p>
殿中突然陷入沉寂。</p>
“朕不能看着大清走向宋朝的模样。”</p>
片刻后,康熙转身道:</p>
“宋太祖并非无能之辈,却非议颇多。”</p>
“一世英名,被不肖子孙拖累。”</p>
胤禛轻声道:</p>
“儿臣一切听汗阿玛的。”</p>
康熙神色缓和了不少,轻声道:</p>
“改革。”</p>
“就用你的改革。”</p>
“去做,朕给你担着。”</p>
……</p>
大清·雍正时期</p>
“官是官,民是民。”</p>
雍正被一句“国不知有民,民亦不知有国”打击的到现在都缓不过神来。</p>
本来清朝天命就差着明朝一截。</p>
现在还走上了明朝的老路。</p>
这不奔着一条死路狂奔吗。</p>
弘历轻声道安慰道:</p>
“民以大兵进剿为虑,此为鲜有的同仇敌忾之心啊。”</p>
雍正横了他一眼。</p>
“那一样吗?!”</p>
“鸦片战争中,官、民皆与夷敌对,但各自的出发点不同。”</p>
“官出于利害关系,民则出于暴行引起的仇恨,而对英夷的侵略要求会给他们的利益产生何种危害是不甚明了的。”</p>
“国家的观念并没有成为百姓奋起的旗帜!”</p>
“在此种情势下,百姓的情绪无非就是英夷的压迫重一些,反弹力就会大一些,反之亦然。”</p>
雍正骂了一通,又叹气道:</p>
“别的不提,工业这事必须提上来了。”</p>
“就交给你办吧。”</p>
“反正有牛马神,你也不会累。”</p>
弘历:?</p>
雍正摆了摆手,不耐烦道:</p>
“快滚去办事!”</p>
“碍眼!”</p>
……</p>
美、法两国在《望厦条约》与《黄埔条约》之中均明白规定,不保护其本国的犯禁从事鸦片贸易的败类,因而赢得了中国人的好感不少。广州百姓肯让美、法两国的商人进城,而不肯让英国商人进城。</p>
英国人在广州,仍旧只能住在商馆。</p>
道光二十六年的秋天,有两个英国人偷偷地进城,立刻被老百姓打走。</p>
次一年春天,有几个英国人去佛山镇游历(这是违犯条约的行为。《附黏善后条款》规定:他们不能到五口以外的乡间和内地去)</p>
两个月以后,香港总督兼对华全权使臣德庇时,率领九百兵士乘兵船开到黄埔,向耆英抗议,要求惩办凶徒、在河南岛造货栈、造礼拜堂、两年后开放广州城。</p>
耆英对这四项要求完全答应。</p>
道光二十八年的冬天,有六个好奇的英国人走到广州乡下,被老百姓杀死。耆英赶紧抓了“主犯”,杀头。</p>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三月,所谓“两年后开放广州城”之约已经到期,香港总督兼对华全权使臣文翰,乘兵舰再来广州,却被珠江两岸聚集着的十几万老百姓吓软,退了回去。</p>
这十几万老百姓,是总督徐广缙与巡抚叶名琛所暗中编练的乡勇。</p>
道光很高兴,赏了徐广缙一等子爵,叶名琛一等男爵。</p>
然而,英国人虽进不了广州城,却能在广州城外、黄埔岛以南两三英里之处,停泊鸦片趸船,公然走私。</p>
他们公然在珠江两口出海之处铺路、造屋,自设租界(毫无条约根据),停了若干鸦片趸船。在厦门、福州、宁波以及不列于五口之内的汕头、泉州、镇海,也都有鸦片趸船停在港外不远的海面。在上海附近的吴淞所停泊的更多。</p>
结果,鸦片销华数量就一年比一年多。</p>
在鸦片战争以前,最高峰是两万箱。在《南京条约》签字以后的一年,就有三万六千七百箱。</p>
……</p>
大清·乾隆时期</p>
就官、民关系而言,清朝与百姓是一种对立的关系。</p>
乾隆当然明白这个道理。</p>
所以他才立志做仁君圣主吗。</p>
后续怎么样不提,最起码一开始是这么做的。</p>
但是……</p>
想着官吏兵弁的催科浮收、包揽词讼、巡缉索钱、勒逼商旅、窝留娼赌……</p>
乾隆缓缓闭上眼睛。</p>
种种凌虐,无恶不作。</p>
官与民,民与兵役,已同仇敌。</p>
此种情势下,百姓不可能在这场战争中团聚在官府的周围,成为自觉的同盟。</p>
清朝也在百姓心目中缺乏这种号召力。</p>
乾隆又睁眼看了一圈俯首的众臣。</p>
在官、民、夷三者之中,力量最大的是民,力量最弱者亦为民。</p>
有组织的民众,几乎是不可战胜的。</p>
而涣散的民众,则对最微小的暴力也无法抵抗。</p>
既然如此……</p>
为什么不能由朕来组织民众呢。</p>
乾隆眼神晦暗。</p>
一如……魏孝文帝……</p>
……</p>
鸦片战争的失败,并没有能够使清廷和统治阶级上层中的多数人警醒和振作起来。</p>
恰恰相反,他们日益消沉。</p>
“往事凄然如梦幻,流光倏尔若风烟”</p>
道光的诗句正是他消极悲观心境的写照。</p>
而整个官场,依然“大宴会则无月无之,小应酬则无日无之。”</p>
对于官场的醉生梦死,龚自珍曾有诗嘲讽云:“秋气不惊堂内燕,夕阳还恋路旁鸦。”</p>
上层颓废苟且,基层州县衙门更是胡作非为。</p>
同时,全国各地发生抗租风潮。</p>
……</p>
天幕上。</p>
夜半时分。</p>
长长的火把形成一条火龙蜿蜒盘旋于官门之前。</p>
府衙两边的八字墙上映着跳跃跑动的人影。</p>
衣衫褴褛的百姓们持着农具冲进官衙。</p>
后门处,官员穿着单衣抱着官印逃之夭夭。</p>
……</p>
鸦片战争后的十年间,尤其是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以后,天地会势力急剧蔓延扩散。</p>
它所发动的武装起事也随之日趋频繁。</p>
面对天地会点燃的遍地造反烽烟,清廷防不胜防,剿不胜剿。</p>
因为天地会由于各山堂互不统属的特点,它的起事始终不能突破“随起随灭,随灭随起”的基本格局,却已极大地耗散了清廷的精力。</p>
鸦片战争后近十年间的武装起事,几乎遍及十八省乃至伊犁等地,又相对集中于地域相连的广东、广西和湖南。</p>
但已届暮年的道光帝,不能也不想有所作为,只求表面安静。</p>
道光二十九年(1849)正月,已届暮年的道光在内外交迫中忧愁成疾。只能勉强支撑着临朝办理政事。</p>
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1850年2月25日),他病情加重,自知没有康复希望,忙宣召宗人府宗令载铨、大臣载恒、端华、僧格林沁,军机大臣穆彰阿、赛尚阿、何汝霖,内务府大臣文庆等进宫。</p>
命令他们随同总管太监从正大光明匾额后取下锦合,宣读诏书。</p>
诏书上只有皇四子奕泞五字。</p>
中午,道光驾崩于圆明园慎德堂内。</p>
而也在当年十月,一次强大的农民革命——太平天国革命,就在这样的形势下爆发了。</p>
有位朋友说的对,这个月匆匆结束是对书友的不负责……</p>
emmm……</p>
那就下个月!</p>
至于民国什么的,写不了,根本写不了。</p>
基本也就写到溥仪退位。</p>
后面的一些东西……再说!</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