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用户名3318508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91章,年代从下乡开始,用户名3318508,深夜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菌种实验室的灯光,成了大坝子村夜晚最明亮的星辰。钱胜和他的核心团队——桂花嫂、春梅嫂、建国、石头,如同守护着某种秘境的炼金术士,在弥漫着消毒水味和菌丝特有清香的狭小空间里,一遍遍重复着精细而枯燥的工序:培养基配制、高压灭菌、无菌接种、恒温培养、菌丝活力检测……
失败,是这条路上的常客。
第一批扩繁的栽培种,接种到麦粒培养基后,菌丝生长缓慢,颜色发暗。
“钱技术员,这是咋了?看着没劲儿呢?”桂花嫂忧心忡忡地问。
钱胜拿起一支试管,对着灯光仔细观察,眉头微蹙:“可能是灭菌时间没掌握好,或者培养基水分偏高了。记下来,下次调整参数。”
挂机面板【种蘑菇 lv9】的经验值在每一次失败的分析和总结中,悄然积累着突破的能量。
第二批,菌丝倒是长起来了,但很快就被杂菌污染,白绒绒的菌丝上冒出了点点诡异的绿色霉斑。
“唉!又坏了!”石头懊恼地拍了下大腿。
钱胜没有责备,仔细检查了污染点:“操作环节有疏漏。建国,你回想一下接种时,酒精灯火焰有没有完全覆盖操作区?石头,培养基冷却时,盖子有没有盖严实?”
他重新强调了无菌操作的每一个细节,甚至制定了更严格的“操作失误追溯表”,将责任细化到人。压力带来动力,也带来严谨。
一次次尝试,一次次调整。高压灭菌锅的嘶鸣声,成了实验室最熟悉的背景音。钱胜如同一个不知疲倦的舵手,带领着这支刚刚启航的小船,在技术的惊涛骇浪中寻找着最稳定的航道。挂机面板在深度实践和问题解决的双重驱动下,效率惊人。关于不同培养基配比、灭菌参数、接种手法、培养环境对菌丝生长和抗逆性的影响,无数细微的知识点被点亮、串联、优化。
终于,在一个曙光微露的清晨。
桂花嫂像往常一样,例行检查恒温箱里的第三代栽培种试管。当她拿起一支试管时,眼睛猛地睁大了!
只见麦粒培养基上,覆盖着一层浓密、洁白、富有光泽的菌丝!它们如同最上等的羊绒,均匀而充满活力地蔓延开来,没有一丝杂色,散发着蓬勃的生命气息!
“钱技术员!快来看!成了!成了!这菌丝…太漂亮了!”桂花嫂激动的声音带着哭腔,捧着那支试管,如同捧着稀世珍宝。
钱胜闻声快步走来,接过试管。温润的玻璃管壁传递着生命的脉动。那洁白无瑕、厚实均匀的菌丝,正是他理想中“雪绒菇”应有的源头状态!他轻轻晃了晃试管,菌丝如同凝固的雪浪,紧紧附着在麦粒上,显示出强大的活力和附着力。
“好!好!好!”钱胜连说三个好字,眼中闪烁着难以抑制的激动光芒。历经无数个日夜的摸索、失败、改进,他们终于掌握了稳定生产优质栽培种的核心技术!这不仅意味着摆脱了对外部菌种的依赖,更意味着“雪绒菇”的产量和品质,将跃上一个全新的、可控的台阶!
“就叫它…‘雪绒一号’!”钱胜郑重地宣布,“这是我们大坝子村菌种实验室,独立研发、自主生产的第一代当家菌种!”
“雪绒一号!好名字!”春梅嫂、建国、石头齐声欢呼,脸上洋溢着创造者的自豪。
“雪绒一号”的成功,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入巨石,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当第一茬使用“雪绒一号”栽培种培育出的雪绒菇成熟时,其品相和产量,再次震惊了所有人!
菌盖更大、更厚实、边缘紧实如初雪;菌柄短粗、洁白;生长周期似乎还缩短了几天!采摘时,那沉甸甸的手感和浓郁的菌香,无不昭示着“雪绒一号”的卓绝品质!
县供销社的王主任亲自押车来拉货,看到那堆积如山、品相完美的蘑菇,笑得合不拢嘴:“钱胜同志!你们这蘑菇是越来越好了!赵主任说了,就凭这品质,价格再给你们上调百分之三!有多少,我们要多少!”
与此同时,钱胜“钱大夫”的名号,也伴随着石灰池救人的事迹,以及后续几次为社员处理急症、疑难杂症的显着效果(比如用针灸缓解了吴大刚老伴多年的顽固性头痛),在十里八乡彻底传开了。邻村有人半夜抱着高烧惊厥的孩子跑来求救;有老人腰腿疼得下不了炕,家人用板车拉来求诊;甚至有公社干部专程来找他看慢性病……
钱胜来者不拒。他利用蘑菇房工作的间隙,在自家小院辟出一角,放上一张旧桌子和几条板凳,就成了临时的“钱氏诊所”。他收费低廉,甚至对实在困难的乡亲分文不取,只收些鸡蛋、蔬菜作为心意。他的银针、自制的草药膏、以及那份沉稳如山的医者气度,成了无数病患心中的定海神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