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燕麦麸皮的念儿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09章 天命广解,杂论对话,爱吃燕麦麸皮的念儿,深夜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一论:天命的本质——造化没有意志,轨则自然形成

少年问道:“昨日读《老子》见‘天地不仁’,又看《淮南子》说‘阴阳化育’,但‘天命’究竟是什么?世人有的说有鬼神掌管,有的说是气数循环,您曾说‘天命不是幽冥之物’,请问正确的解释是什么?”

园叟放下汲水的木桶,指着台阶下的幽兰说:“你看这兰花:生长在深谷之中,不因为有人种植才芬芳,遇到春天就萌发,不等待神谕才茂盛,这不是有灵物主宰,而是四季更替、地气蒸腾的自然定数。所谓‘天命’,并非上苍有喜怒之情,而是阴阳相互推动、物理自然相生的轨则。比如河水必定向东流淌,不是水贪恋大海,是地势高低使它这样;星辰必定环绕北极,不是星辰依恋天枢,是天度运转使它这样。《庄子·天道》说‘天地本来就有恒定的规律,日月本来就有光辉,星辰本来就有排列’,这里的‘恒定规律’就是天命,就像草木有根茎,山川有脉络,不是虚无的空谈。”(比喻:幽兰生长、河水东流、星辰环极)

又指着菜圃中的禾苗说:“这稻种来自吴越,移栽到北方就稻穗短小,种植在南方就谷粒饱满,不是有神灵厚待南方薄待北方,是土壤性质和水温不同。从前张骞开辟西域,带回苜蓿种子,汉地才知道畜牧的资源;哥伦布航海,将番薯带入中国,中原才具备防备荒年的策略:这都是天地蕴藏万物,等待时机出现,并非鬼神私下授予。《管子·形势》说‘天不改变它的常规,地不改变它的法则’,因为天命就像洪大的熔炉,铸造万物,各依其材质,如同工匠冶炼铸造器物,金铜铁锡,各成形状。”(比喻:禾苗南北差异、苜蓿入汉、番薯来华)

于是带少年登上亭子眺望原野,指着远山说:“那终南山高耸千仞,积雪经过夏天也不消融,这是山的天命;它的南坡多竹,北坡多松,这是树的天命。秦蜀一带的人,依山坡建房屋,凭树木做器具,这叫‘知晓天命’;如果想让南坡生长松树、北坡长出竹子,即使是能工巧匠也做不到,因为天命不可违背。从前李冰修建都江堰,壅堵江水筑堤,开凿河道作渠,使岷江旱涝有时,不是祈求神佑,而是遵循水性向下、地势蜿蜒的规律,所以能平定水患。《韩非子·解老》说‘万物各有不同的理,而道完全考察万物的理’,这里的‘理’就是天命的显现。”(比喻:终南积雪、坡竹松分布、都江堰治水)

第二论:天命的显现——在人事兴衰中见势理的必然性

少年问:“如果天命是物理轨则,如何解释桀纣失国、汤武得民?难道轨则中包含善恶吗?而且《老子》说‘天道没有偏爱’,这‘无亲’指的是什么?”

园叟抚摸栏杆长叹道:“问得好!天命的显现,常在物情相互感应,就像草木的荣枯,根本在于土壤肥瘠,与善恶无关。桀纣之时,赋税徭役无度,百姓如同干旱的禾苗盼望雨水,汤武吊民伐罪,如同春风解冻,不是汤武能改变天命,而是桀纣自己违背物理——就像秋深树叶飘落,不是风的摧残,而是阴气到来叶子必然凋零;冬尽冰雪融化,不是太阳炙烤,而是阳气上升冰冻必然消解。《商君书·画策》说‘世事变化,施行的道就不同’,世势就是天命的痕迹,民心就是天命的镜子。”(比喻:旱苗盼雨、秋木落叶、冬冰融化)

指着亭下石渠说:“这条水渠开凿于汉代,历代修整,水流畅通则百姓得利,淤塞则百姓遭灾。王莽篡汉,托古改制,如同堵塞水渠却求水流通畅;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如同决堤却希望农田丰收:都是违背物理的行为。唐太宗疏浚漕运、减轻徭役,如同疏通水渠导流;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如同加固堤防防止溃决:都是顺应物理的举措。所以‘天道无亲’不是说天没有情感,而是物理不偏私,就像行船的人遇到狂风必然翻船,渡河的人踏入深渊必然溺亡,不是风渊与人有仇,是势理使然。”(比喻:石渠通塞、壅渠求通、浚渠导流)

于是讲述史事:“从前周文王在羑里推演《周易》,观察天文以考察时势变化,知道天命在‘势’不在‘鼎’;诸葛亮治理蜀地,依据《禹贡》筹划农业与战争,知道天命在人不在神。秦朝修筑长城,凭借阴山的险要,是顺应天命;隋朝开凿运河,沿着淮泗的流向,是顺应天命;明朝修建故宫,模仿紫微垣的星象,是顺应天命。如果秦始皇寻求仙药、梁武帝信奉佛教,这是用个人欲望干扰物理,如同让石渠逆流、南山北走,怎么可能做到?《淮南子·览冥》说‘顺风呼喊,声音没有加大,但是听的人却听得清楚’,顺应天命就是这样。”(比喻:文王演《易》、武侯治蜀、历代筑城)

第三论:天命与人力——可逆之辨:非不能也,实难也

少年反驳道:“您曾说‘天命如同江河不可逆转’,但大禹疏浚九河,筑堤堵塞黄河,使洪波驯服;如今的水利工程,筑坝截流,变水害为水利,这不是改变天命吗?而且听说西方人计划引尼罗河水灌溉撒哈拉,虽然没有成功,也可见人力有所作为。难道天命真的不可改变吗?”

园叟放下锄头久坐,指着阶下石渠说:“你以黄河为例,可知改变天命的艰难,难如熔化山岳、铸造大海。从前大禹治水,并非凭空让水流改道,而是因势利导:疏浚兖州的济水、漯水,开凿冀州的黄河、漳水,这不是改变水的天命,而是依循水性引导。但看《史记·河渠书》记载,大禹之后,黄河决堤泛滥两千年,汉武帝在瓠子堵口,动用数万人,背负柴薪堵塞黄河,功成后天子亲自祭祀;明朝潘季驯修筑高家堰,耗费白银二十万两,用‘束水攻沙’的方法,也仅得百年安宁——这都是以倾国之力,乘着天命的缝隙(如河床淤积、地势高下),才得小成,并非真的改变了天命。”(比喻:熔山铸海、瓠子堵口、高家堰筑堤)

于是拿舆图指着撒哈拉说:“这片沙漠广袤九百万里,北接地中海,南连苏丹草原,但终年赤日如火,降雨不足一寸。西方人计划引尼罗河水,需要开凿数千公里渠道,跨越撒哈拉断层,而且尼罗河自身还需灌溉埃及,这不是技术难题,而是天命的限制:沙漠的天命在于干燥,如同草木的天命在于生死,强行改变,犹如用一杯水去解一车薪火的燃烧。从前秦朝修筑灵渠,沟通湘江、漓江,耗费五年功夫,役使十万士卒;隋朝开凿永济渠,北抵涿郡,死者相枕——这都是顺应地势的微倾、借助水源的细流,才能成渠,如果违背天命的大势,如同用人力填塞东海、移走昆仑,徒劳无功。”(比喻:杯水解薪、灵渠开凿、隋渠役卒)

又取来陶瓶注水说:“看这个瓶子,水满就会溢出,这是水的天命。如果想让水不溢出,可以扩大瓶身、加深瓶腹,这叫‘顺应天命而扩展其边界’;如果想让水倒流,必须借助泵机的力量,但泵机需要铁石为骨架、水火为动力,这又需要顺应铁石水火的天命。所以改变天命的人,并非与天命为敌,而是借助其他天命来制约此天命。比如李冰修建都江堰,借助岷江的天命(水势)来制约成都平原的天命(旱涝),但必须等待玉垒山的岩石、岷江的河湾,这样的机缘,千年难遇。《淮南子·主术》说‘大禹决江疏河,是顺应水的流向’,‘顺应’二字是改变天命的关键,而非‘违背’。”(比喻:陶瓶注水、泵机倒流、都江堰因势)

少年沉吟道:“那么改变天命需要两件事:一是乘着天命的缝隙,二是聚集万力?”

园叟拍手道:“正是!黄河改道,必须等待泥沙淤积、堤岸坍塌(天命之隙),然后用薪土、石笼、丁坝(万力之聚),才能约束水流;撒哈拉如果成为绿洲,需要等待冰河期再现、地轴偏转(天命之隙),再辅以跨洲调水、气候工程(万力之聚),但这样的机缘,不是人力可以等待的。所以改变天命的人,如同驾船过三峡:偶尔有险滩可以疏浚,终究难以让江水西流;又如医生治疗绝症:或许逢元气未竭、药材巧遇,可以暂时延长性命,终究难以让枯木回春。《庄子·秋水》说‘用渺小的认知去穷尽极大的领域,所以会迷乱而无法自得’,这就是改变天命的艰难。”(比喻:三峡疏浚、绝症延命、操舟治医)

(补充衔接)“……所以人力的可贵,在于知晓天命的所在,而辅助它的不足,就像良医知晓寒暑的变化,而制作方药来调和阴阳。但调和阴阳容易,改变天命困难:商汤在桑林祈祷降雨,不是改变干旱的天命,而是顺应民心的虔诚而致雨;汉武帝在瓠子堵塞黄河,不是改变水的天命,而是乘着天时的变化而堵决。这都是‘知晓天命的缝隙而使用人力的聚集’,并非世人所说的‘人定胜天’。《韩非子·观行》说‘良医不能救无命之人,巧匠不能造无源之器’,命与源,是天命的根本,根本不可拔除,而枝叶可以修剪。”(比喻:桑林祷雨、瓠子塞河、剪枝固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系统迟发五十年,老太退休成团宠

那一天的夜

重生四合院从悟性逆天开始

用户80550888

安陵容:梨花落尽春又了

五金院

开局对薄公堂,请叫我女法医

登楼扶山风

带白月光进门,我回归豪门你疯什么

白沿

盗墓黑瓶都是我爸亲自下场磕CP

菀菀绾青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