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燕麦麸皮的念儿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16章 第一性原理浅解,杂论对话,爱吃燕麦麸皮的念儿,深夜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李昂(举起钥匙扣指向窗外的电动车):“特斯拉刚做电动车时,很多车企嘲笑‘电池成本降不下来’,因为他们用‘汽油车思维’计算:电池组=原材料成本+组装成本。但马斯克用第一性原理拆解:‘电池的本质是钴、镍、铝等材料的化学组合,为什么要从供应商买成品?’他直接从矿场买原材料,自己研发电池管理系统,成本果然暴跌。这说明第一性原理需要‘成本溯源’——很多时候,行业默认的‘成本结构’是经验堆砌的,而非原理决定的。就像传统车企认为‘电动车必须用变速箱’,但电动机的扭矩特性不需要变速,去掉变速箱不仅省成本,还提高效率。破局的关键是把‘供应商提供的组件’拆解成‘基本元素的组合’,就像把电脑整机拆解成芯片、电容、电阻,自己重新组装可能更优。”

四、思维体操:普通人如何训练“第一性原理”肌肉

苏哲(翻开笔记本准备记录):“最后请各位给职场人一些实操建议,如何从零开始培养这种思维?”

周玥(调出大脑神经网络图):“我实验室有套‘三步拆解法’:第一步,把问题定义到‘无法再分’的单元。比如‘如何提高会议效率’,不能停留在‘少开会’,要拆解成‘会议的本质是信息同步与决策,信息同步可以用文档,决策需要明确议程’。第二步,用‘物理学视角’看待问题:不管是团队管理还是产品设计,都问‘这里面的作用力是什么?’比如团队内耗的本质是‘目标不一致导致的能量损耗’。第三步,用‘反共识提问’挑战假设:‘为什么必须这样做?’去年我们组优化实验流程,问‘为什么样本必须在室温平衡30分钟?’结果发现只是十年前某篇论文的建议,实际5分钟就足够。这套方法就像健身中的‘深蹲’,看似基础,却能锻炼核心思维肌肉。”

陈曦(展示投资决策思维导图):“我的‘五why追问法’更适合商业场景。比如‘为什么这款App留存率低?’第一层:用户觉得功能复杂。第二层:因为功能堆砌太多。第三层:产品经理想满足所有用户需求。第四层:缺乏用户分群思维。第五层:本质是没理解‘工具类App的核心是解决单一高频痛点’。就像丰田生产线上,机器停机时工人必须问五个为什么,直到找到根本原因。我见过最有效的案例是某餐厅解决‘顾客抱怨上菜慢’:第一层:厨师忙不过来。第二层:备菜流程混乱。第三层:食材切配没标准化。第四层:缺乏动线设计。第五层:本质是厨房布局违背‘食材流动最短路径’原理,重新设计后上菜速度提升40%。追问时要注意:不能问成‘为什么你没做好’,而是‘这个现象背后的原理是什么’。”

林墨(递过一张思维训练卡片):“这是我们事务所的‘本质翻译练习’:把每个专业术语翻译成‘小学生能听懂的话’。比如‘容积率’翻译成‘这块地能站多少人’,‘结构荷载’翻译成‘房子能扛多少重量’。去年带实习生设计社区中心,要求他们把‘人性化设计’翻译成‘老人买菜时能少走几步路,孩子玩耍时家长能一眼看到’。这种翻译迫使你跳出术语陷阱,回归需求本质。就像安藤忠雄解释‘光的教堂’:‘我只是在墙上开了个十字形的洞,让光自己来做设计’——没有用‘空间叙事’之类的术语,却道破建筑与光的本质关系。普通人可以每天选一个常用词,强迫自己用最朴素的语言解释,比如‘商业模式’=‘怎么赚钱,怎么持续赚钱’。”

李昂(在桌面上用手指划出流程图):“我更推荐‘第一性原理日记’:每天记录一个‘反经验’思考。比如‘今天堵车时想:交通拥堵的本质不是车多,而是车辆速度不一致导致的流体紊乱’,然后思考‘如何让车辆速度同步?’后来我们在测试道路上用V2x技术让车辆保持等距匀速,拥堵指数下降65%。记日记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必须基于可验证的原理,不能空想;二是要记录‘拆解过程’,比如‘我把堵车拆解成车辆运动模型,发现速度方差超过15km\/h就会引发拥堵’。这就像达芬奇的笔记,不仅记录想法,还画满了解剖图和力学分析,让思维有迹可循。坚持三个月,你会发现看问题的角度自然发生变化。”

五、终极警示:当“原理”成为新的教条

苏哲(合上笔记本,望向窗外的无人机编队):“最后一个深层问题:过度依赖第一性原理,会不会导致‘忽视经验的价值’?”

李昂(摇头笑道):“这让我想起Spacex第一次火箭回收时,工程师按计算设定了着陆角度,结果失败了。后来一位老技师说‘你们算的是真空环境,现实中有风切变’,加上风阻补偿后才成功。第一性原理是‘地基’,经验是‘脚手架’,房子建好后可以拆掉脚手架,但打地基时不能没有它。我们现在的电池研发,既用第一性原理计算分子结构,也会参考老技术员‘电解液颜色变深就该换’的经验——原理告诉你‘为什么’,经验告诉你‘什么时候’。”

周玥(调出量子隧穿效应图):“在量子物理中,‘隧穿效应’就是对‘原理绝对化’的最好反驳:按经典力学,粒子无法穿过势垒,但量子力学告诉我们有一定概率能穿过去。这提醒我们:原理是‘大概率的规律’,但世界上存在小概率的例外。去年我们研发量子计算机时,理论计算某算法需要100个量子比特,实际用92个就实现了,因为‘量子纠缠的退相干效应’比理论预测的弱。第一性原理是‘思维的锚’,但不能成为‘思维的枷锁’,就像爱因斯坦既发现了相对论,也承认‘上帝不掷骰子’的局限性。”

陈曦(指着生物芯片上的微流道):“生物医学最能体现这种平衡。我们用第一性原理设计药物靶点,但临床试验时必须考虑‘个体差异’——有些人的代谢酶活性就是比别人高,这无法用原理完全预测。就像中医的‘辨证施治’,既有‘阴阳五行’的原理框架,也有‘同病异治’的经验灵活。最优秀的科学家既懂‘从原理推导现象’,也懂‘从现象反推原理’,就像居里夫人既用放射性原理指导实验,也从实验结果修正原理认知。”

林墨(收起设计图,语气郑重):“建筑大师路易斯·康说过:‘设计始于你问材料想成为什么。’这揭示了第一性原理的真谛:它不是‘人定胜天’的思维霸权,而是‘与原理对话’的谦卑探索。就像我们设计‘会呼吸的建筑’,既要懂空气动力学原理,也要观察候鸟迁徙时的气流变化——原理是规律的总结,而自然永远藏着未被总结的规律。第一性原理的终极形态,是让思维在‘原理的严谨’与‘经验的灵动’之间,找到像小提琴弦一样的共振点。”

【尾声】直升机的轰鸣声再次逼近,李昂将钥匙扣重重按在桌面,钛合金与玻璃碰撞发出清越的响声。周玥的眼镜片映出无人机排列成的量子纠缠图案,陈曦的生物芯片模型在阳光下折射出dNA双螺旋的光影,林墨的设计图被风吹起一角,露出背面手绘的达芬奇《维特鲁威人》。苏哲在笔记本末页写下:“第一性原理不是思维的开山斧,而是思维的内窥镜——它让我们看见问题的病灶不在皮肤的色斑,而在血液的流速、器官的褶皱,乃至基因的编码。当经验的茧房足够厚,唯有回到原理的针尖,才能刺破表象,让思维如蝴蝶般重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系统迟发五十年,老太退休成团宠

那一天的夜

重生四合院从悟性逆天开始

用户80550888

安陵容:梨花落尽春又了

五金院

开局对薄公堂,请叫我女法医

登楼扶山风

带白月光进门,我回归豪门你疯什么

白沿

盗墓黑瓶都是我爸亲自下场磕CP

菀菀绾青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