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燕麦麸皮的念儿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32章 如果如因如因果,杂论对话,爱吃燕麦麸皮的念儿,深夜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 不执着“宿命论”(认为因果是固定的“命运”,否定当下的选择权)——比如“我出身不好,这辈子注定失败”,这是对因果的僵化解读:出身是“过去的因”,但当下的选择(新的因)可以改变轨迹。
- 不执着“功利心”(把因果当“交易”,行善只为求回报)——比如“我拜佛了,就该没病”,这是忽略了“因果的复杂性”:健康不仅靠行善,还需饮食、作息等助缘,执着“交易式因果”,反而会因“没回报”而失望。
- 而是理解“因果是‘缘起性空’的显化”:所有“因”和“果”都是暂时的、依赖条件的(缘起),没有永恒不变的“因果实体”(性空)。这种认知能让人在“种因”时保持清醒(不执着结果),在“受果”时保持坦然(不抱怨抗拒)——就像农民种地,知道“播种(因)+施肥浇水(缘)会结果”,但不会强求“今天播种明天收获”,这就是“如因果”的智慧。
从“如果”到“如因果”:认知升级的三重跃迁
这三个词的递进,其实是认知从“混乱”到“清醒”的路径:
- 停留在“如果”:被假设的执念困住,活在“应该怎样”的幻相中;
- 走向“如因”:开始如实追溯源头,从“抱怨结果”转向“调整原因”,这是行动力的起点;
- 抵达“如因果”:理解规律的全貌,既敬畏因果(不随意造恶因),又不被因果束缚(不执着于结果的得失),这是自由的起点。
这和您之前说的“观身”逻辑完全相通:观身是“如实看自己”,如因果是“如实看世界”——前者是“内观的锚”,后者是“外显的镜”,最终都指向“不扭曲地活”。
说到底,“如”字最珍贵的,是“不傲慢也不自卑”的认知态度:不觉得自己能掌控一切(破我执),也不觉得自己被一切掌控(破宿命),只是清醒地知道“我在因果中,也能通过觉察改变因果的走向”。这种态度,或许就是对“观身”“观音”“因果”最朴素的实践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