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燕麦麸皮的念儿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47章 潮汕商帮从红头船到跨过细分,杂论对话,爱吃燕麦麸皮的念儿,深夜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 “转口贸易”的精明:香港的潮汕商人(如李嘉诚)擅长“低买高卖”:从欧洲进口钢材,转卖给深圳的潮汕建筑商;从中国采购家电,贴“潮汕品牌”(如“康佳”早期由潮汕商人参与)销往非洲,赚取“品牌溢价”。

2. 控制泰国、香港市场:“落地生根”的垄断术

潮汕商人在海外“不是过客,是主人”,通过“融入当地+保留潮汕基因”,控制关键行业:

- 泰国:从“卖菜仔”到“掌控经济”:19世纪,潮汕人在曼谷“三聘街”(华人区)摆地摊卖鱼露、菜脯,逐渐垄断“零售业”;20世纪,谢易初(正大集团创始人)从“卖种子”做起,将正大发展成“饲料-养殖-零售”帝国,控制泰国40%的饲料市场、20%的零售市场(7-Eleven便利店)。如今,潮汕人占泰国华人的70%,掌控泰国Gdp的30%(金融、地产、农业),前总理他信、英拉(潮汕后裔)的家族企业(西那瓦集团)也以潮汕商帮为后盾。

- 香港:“南北行”与“地产霸权”:19世纪香港开埠后,潮汕商人垄断“南北行”(连接内地与东南亚的贸易),上环“文咸街”成“潮汕商帮总部”;20世纪,李嘉诚(潮州人)、刘銮雄(潮州人)等靠“地产”崛起,长江实业、新鸿基(郭得胜家族,潮汕籍)控制香港20%的写字楼和住宅供应,“潮汕话”一度成香港地产圈的“行业用语”。

五、君臣佐使:潮汕商帮的“治理体系”

潮汕商帮的运作,像“宗族式企业集团”:商会(君)统筹全局,宗亲会长(臣)管理家族,师爷与会计师(佐)提供支撑,伙计与采购商(使)执行落地——这种结构“集权与灵活并存”,既保持文化认同,又能适应市场变化。

1. 君:商会(如深圳潮汕商会)——资源整合的“超级纽带”

商会是潮汕商帮的“最高商会机构”,由“大佬级商人”(如马化腾、黄光裕早期参与)组成,相当于“君”,负责“抱团发展、对抗风险、政策游说”。

- “信息共享”与“联合采购”:商会定期开“茶话会”,通报“原材料涨价”“政策变动”(如深圳潮汕商会提前告知会员“环保检查收紧”,让玩具厂早整改);联合会员“批量采购”(如向钢铁厂一次性订10万吨钢材,压价5%),降低成本。

- “危机互助”:2008年金融危机,东莞潮汕鞋厂倒闭潮,商会牵头“互保贷款”(10家企业联合向银行担保),救活300家企业;2020年疫情,汕头潮汕商会组织“包机”从泰国运回口罩,分给会员企业复工。

- “政策游说”:代表潮汕商人与政府沟通,如深圳潮汕商会推动“潮汕文化节”,争取“潮汕籍人才落户优惠”,让商帮在当地“有话语权”。

2. 臣:宗亲会长(族长)——家族企业的“掌舵人”

宗亲会长多为“家族中辈分高、有威望的长者”(如“三叔公”“大老爷”),相当于“臣”,管理家族企业的“人事、资金、核心生意”,权威堪比“企业cEo”。

- “人事任免”的话语权:家族企业的“关键岗位”(财务、采购)必须是“自己人”,外姓人最多做“技术岗”。揭阳“康美药业”早期(马兴田家族),财务总监是马兴田的嫂子,采购经理是其堂弟,宗亲会长“马老爷子”一句话就能换负责人。

- “资金调配”的决策权:家族的“共同账户”由会长掌管,儿子开厂缺钱,需向会长“磕头请示”,说明用途和回报,会长同意后才能拨款。这种“集中管理”避免“资金分散”,潮汕俗语“十个手指握成拳,才有力气打天下”即此理。

- “调解纠纷”的权威:家族内部因“利益分配”吵架(如兄弟分家产),会长用“宗族规矩”裁决:“长子多分10%,次子负责老父养老”,双方必须服从(否则“被逐出祠堂”,失去所有支持)。

3. 佐:师爷与会计师——策略与财务的“守护神”

潮汕商帮的“精明”,离不开“师爷”(谋士)的策略和“会计师”的精细,两者像“佐药”,让商业决策“稳准狠”。

- 师爷:“幕后军师”的策略术:多为“读过书、懂人情世故的宗亲”,负责“出主意、探门路”:

- 开拓市场前,师爷先“摸关系”(如去泰国前,先通过曼谷潮州会馆找“同乡官员”);

- 谈判时,师爷“唱红脸”(“老板脾气直,我来细说”),帮老板“圆场”;

- 危机时,师爷想“退路”(如2018年环保严查,师爷建议玩具厂“把喷漆环节转移到越南,保留组装在汕头”)。

汕头“奥飞娱乐”(动漫玩具)的早期发展,就靠师爷“建议做‘喜羊羊’联名玩具”,从代工转型品牌,市值翻10倍。

- 会计师:“算盘精”的财务管控:多为“潮汕婆”(媳妇、女儿),因“心细、可靠”,精通“潮汕式记账”(用“流水账+暗号”记录,外人看不懂):

- 成本核算“抠到分”(如玩具厂的“塑料粒”采购,会计师会算“每吨运费差5元,一年多花2万”,倒逼采购商换物流);

- 税务筹划“合法避税”(利用“小微企业优惠”“出口退税”,潮汕企业的“税负率”普遍比同行低2-3个百分点);

- 现金管理“留后手”(账上永远留“应急资金”,占流动资产的30%,以防“银行抽贷”)。

4. 使:伙计与采购商——执行层的“毛细血管”

伙计(门店经营者)和采购商(货源组织者)是潮汕商帮的“末梢”,负责“最后一公里”的销售与供应,是利润的“直接创造者”。

- 伙计:“门店的活招牌”:多为“家族远房亲戚”,经“茶桌培训”(学“见人说人话”)后上岗,擅长“推销术”:

- 卖玩具的伙计能“记住老客户的孩子年龄”(“上次买的奥特曼,这次该换蜘蛛侠了”);

- 开便利店的伙计会“赊账给熟客”(“阿叔先拿烟,发工资再还”),用“人情”锁客。

潮汕的“美宜佳便利店”(起源于东莞,由潮汕人创办),靠伙计的“熟客服务”,在广东的密度超过7-Eleven。

- 采购商:“货源的掌控者”:多为“跑遍全国的潮汕人”,擅长“压价”和“找稀缺货”:

- 去云南收茶叶,能“蹲守茶农家门口,等降价”;

- 到泰国收燕窝,懂“看毛量辨真假”(“白燕毛越少越贵”),比本地采购商少花20%成本。

采购商的“信息网”(“哪里的塑料粒便宜,哪里的纸箱质量好”)是潮汕企业的“成本优势”核心——他们赚的不是“差价”,而是“帮老板省钱的服务费”(通常为节省金额的5%)。

六、潮汕商帮的遗产:“自己人”的韧性与挑战

潮汕商帮的格局,是“地狭人稠逼出的生存智慧”与“文化凝聚力”的结合:他们用宗族信任降低交易成本,用功夫茶构建社交网络,用红头船精神闯荡世界,最终在“国内管制”与“国际竞争”中杀出一条血路。

但这种模式也有隐忧:“排外性”可能错失人才,“家族式管理”易成“一言堂”(如部分企业因“族长决策失误”倒闭)。不过,潮汕商人正在调整——年轻一代开始“引入职业经理人”“拥抱资本市场”,但“自己人”的底色仍在。

正如潮汕俗语所言:“海阔凭鱼跃,潮涨任船高”——从红头船到跨国集团,从功夫茶桌到国际谈判桌,潮汕商帮的故事,始终是“抱团、精明、不服输”的代名词。他们证明:当文化成为“商业的铠甲”,当信任转化为“竞争的武器”,再逼仄的生存空间,也能闯出辽阔的版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系统迟发五十年,老太退休成团宠

那一天的夜

重生四合院从悟性逆天开始

用户80550888

安陵容:梨花落尽春又了

五金院

开局对薄公堂,请叫我女法医

登楼扶山风

带白月光进门,我回归豪门你疯什么

白沿

盗墓黑瓶都是我爸亲自下场磕CP

菀菀绾青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