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燕麦麸皮的念儿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53章 西班牙商帮殖民垄断加杠杆,杂论对话,爱吃燕麦麸皮的念儿,深夜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1. 美洲白银的“三级流动”

西班牙商帮将美洲白银分为“三级使用”,每一级都产生利润:

- 一级流动:王室税收:美洲白银的1\/5直接上缴王室(“五分之一税”),用于欧洲战争(对抗奥斯曼、支持天主教联盟)和王室开支(腓力二世的宫廷每年消耗100万比索)。这部分白银通过王室采购,流入意大利(丝绸)、佛兰德斯(纺织品)、德国(武器)的商人手中。

- 二级流动:欧洲贸易:商人分得的4\/5白银中,60%用于“欧洲-美洲贸易”:从欧洲采购棉布(英国、荷兰)、葡萄酒(法国)、武器(西班牙本土),运往美洲卖给殖民者和印第安首领,利润率约100%(如佛兰德斯棉布在欧洲成本1比索\/匹,在美洲售价2比索)。

- 三级流动:亚洲贸易:剩余40%白银用于“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从墨西哥阿卡普尔科运至菲律宾马尼拉,换取中国丝绸(生丝、绸缎)、瓷器(景德镇青花瓷)、印度棉布,再将这些商品运往美洲(卖给殖民者)和欧洲(卖给贵族),利润率高达300%(1匹中国丝绸在马尼拉成本5比索,在墨西哥售价20比索)。

这种“白银流动”让西班牙商帮在16世纪“躺着赚钱”——1580年,仅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就为西班牙商人带来500万比索的年利润,相当于当时英国全国的财政收入。

2. 马尼拉大帆船:“太平洋丝绸之路”的主导者

1565年,西班牙殖民者黎牙实比占领菲律宾马尼拉,开启“马尼拉大帆船贸易”(Nao de china),这条连接美洲与亚洲的航线,成了西班牙商帮“最赚钱的生意”:

- 航线与商品:每年5-6月,1-2艘马尼拉大帆船(载重1000吨)从墨西哥阿卡普尔科出发,装载200万比索白银,经关岛,90天后抵达马尼拉;在马尼拉,用白银向中国商人(多为福建、广东商人)购买生丝(占比60%)、瓷器(20%)、香料(10%)、棉布(10%);11-12月,乘东北风返回阿卡普尔科,将亚洲商品销往美洲(殖民者抢购)和欧洲(王室贵族收藏)。

- 利润与风险:单艘马尼拉大帆船的利润率达200%-300%(成本100万比索,销售收入300万比索),但风险极高——1578-1600年,有12艘大帆船因风暴、海盗沉没(占总数的20%)。为分散风险,商人采用“股份制”(10-20人合股投资一艘船),每人出资10万比索,盈利后按股分红。

- 对中国的影响:马尼拉大帆船每年向中国输入约150万比索白银,占明朝白银进口总量的70%,支撑了明朝的“一条鞭法”赋税改革和江南纺织业的繁荣(苏州、松江的丝绸作坊,原料多来自马尼拉的生丝贸易)。

五、君臣佐使:殖民帝国的“权力金字塔”

西班牙商帮的运作,是“王室-征服者-商人-底层”的层级结构:王室(君)掌控战略,征服者(臣)实施掠夺,修士与铸币厂(佐)提供支撑,士兵与印第安劳工(使)承担暴力与劳作——每个层级都围绕“白银利润”运转,形成“王室吃肉、商人喝汤、底层流血”的剥削链条。

1. 君:哈布斯堡王室——白银帝国的“终极掌控者”

王室通过“颁布法令、任命官员、垄断贸易”,掌控白银帝国的“方向盘”,国王是“最大的白银所有者”:

- 垄断核心资源:所有美洲银矿的“开采权”需王室授予,商人需缴纳“特许费”(利润的20%)才能承包矿场;所有跨洋贸易必须经塞维利亚贸易署批准,违者货物没收、人处死刑。

- 平衡利益集团:王室在征服者、商人、修士间“分蛋糕”:征服者获得“委托监护权”(印第安贡赋),商人获得“贸易垄断权”,修士获得“传教权”(教会土地免税),三者互相牵制(如商人举报征服者“过度压榨印第安人”,防止劳动力枯竭)。

- 全球战略布局:卡洛斯一世(统治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美洲)将白银用于“地中海霸权”(对抗奥斯曼)和“宗教战争”(镇压新教改革);腓力二世则收缩为“巩固美洲”,重点保护马尼拉大帆船航线,确保白银流入。

2. 臣:征服者与大商人——殖民掠夺的“直接执行者”

征服者(如科尔特斯、皮萨罗)和大商人(如墨西哥的埃斯特万·洛佩斯家族)是“王室的代理人”,负责“获取白银、管理贸易”:

- 征服者的“暴力掠夺”:科尔特斯1521年征服阿兹特克,获得黄金20吨、白银50吨(价值1000万比索);皮萨罗1533年征服印加,获得黄金13吨、白银26吨(价值650万比索)。这些掠夺所得除上缴王室1\/5,其余由征服者瓜分,部分用于投资银矿和贸易(科尔特斯晚年成为墨西哥最大的银矿主之一)。

- 大商人的“贸易垄断”:在墨西哥韦拉克鲁斯、秘鲁利马,大商人组成“商会”(consulado),垄断“欧洲-美洲”和“美洲-亚洲”贸易。墨西哥的“洛佩斯家族”控制70%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份额,每艘船的投资中,家族占50%,其他商人分占50%,通过“联合投资”降低风险。

3. 佐:修士与铸币厂——精神与货币的“保障者”

修士与铸币厂是“殖民机器的润滑剂”,确保“精神臣服”与“货币流通”:

- 修士的“意识形态管理”:通过“宗教裁判所”(西班牙宗教裁判所在美洲的分支)压制“异端”(拒绝皈依的印第安人、传播新教的欧洲人),用“火刑”威慑反抗者(1570-1600年,美洲宗教裁判所处决2000人)。这种“恐怖统治”让白银运输和贸易更安全。

- 铸币厂的“货币标准化”:在墨西哥城、利马设立王室铸币厂,将开采的白银铸造成“八里亚尔银币”(pieces of Eight,正面国王头像,背面十字架),规定“1比索=8里亚尔”,成为全球第一种“标准化跨洋货币”(中国、印度、欧洲均接受)。标准化货币让贸易结算效率提升50%,商人无需“称重验银”,直接按枚交易。

4. 使:士兵与印第安劳工——暴力与劳作的“底层执行者”

士兵与印第安劳工是“白银帝国的血肉”,用暴力和汗水支撑贸易:

- 士兵的“殖民守卫”:西班牙在美洲驻军2万人(16世纪末),分为“要塞卫兵”(守卫银矿、港口)和“巡逻队”(镇压印第安起义)。墨西哥的士兵月薪仅5比索,却要面对“印第安反抗和热带疾病”(死亡率20%\/年),他们的唯一“奖励”是“可参与瓜分起义者的财产”。

- 印第安劳工的“白银血泪”:通过“米塔制”(强制劳役),每年有20万印第安人被送往银矿劳作(波托西银矿最多时达5万人),用“水银提炼法”(汞齐法)提取白银——水银的剧毒让矿工平均寿命仅4年,每产出1吨白银,约有500名印第安人死亡。在墨西哥萨卡特卡斯银矿,印第安劳工被称为“会说话的工具”,商人的账册中,他们的“价值”按“每天0.5比索”计算,死亡后无需赔偿。

六、西班牙商帮的衰落与遗产:白银帝国的“资源诅咒”

17世纪后,西班牙商帮因“过度依赖白银、忽视制造业、战争消耗”走向衰落:荷兰、英国的商人用制造业品(纺织品、船只)冲击西班牙的贸易垄断;美洲银矿产量下降(波托西银矿1630年后减产50%);王室因战争多次破产(1557-1647年破产6次),无力保护商路。但西班牙商帮留下的遗产,仍深刻影响世界:

- 全球贸易网络:首次实现“美洲-欧洲-亚洲”的跨洋贸易常态化,推动“世界市场”形成;

- 货币标准:“八里亚尔银币”成为第一种“全球货币”,影响后来的美元、英镑设计;

- 殖民模式:“大面积领土控制+宗教同化”的殖民策略,被法国、英国借鉴,塑造了近代殖民帝国的版图。

西班牙商帮的故事,是“资源诅咒”的典型:过度依赖白银让其失去“创新动力”(不发展制造业),最终被“靠生产崛起”的荷兰、英国超越。正如17世纪的西班牙商人抱怨:“我们有白银,却没有织布机;我们能买到全世界的商品,却造不出一件能卖给全世界的东西。”

从波托西的“白银山脉”到马尼拉大帆船的残骸,从墨西哥大教堂的钟声到印第安劳工的白骨,西班牙商帮的历史,始终在“白银的光芒”与“血泪的阴影”中交织——它证明:靠资源掠夺建立的商业帝国,虽能一时辉煌,却终将因“创造力的枯竭”而崩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系统迟发五十年,老太退休成团宠

那一天的夜

重生四合院从悟性逆天开始

用户80550888

安陵容:梨花落尽春又了

五金院

开局对薄公堂,请叫我女法医

登楼扶山风

带白月光进门,我回归豪门你疯什么

白沿

盗墓黑瓶都是我爸亲自下场磕CP

菀菀绾青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