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燕麦麸皮的念儿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66章 波斯商人,特许经营,杂论对话,爱吃燕麦麸皮的念儿,深夜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石油产业链的“寄生性繁荣”。石油行业虽由国家垄断,但商人通过“配套服务”分得巨额利润:一是物资供应,从钻井平台的钢管到油田工人的罐头,几乎都由商人承包,德黑兰的“石油供应协会”由12个商人家族控制,他们与伊朗国家石油公司的高管勾结,将采购价抬高20%-30%,每年获利超10亿美元;二是石油衍生品贸易,商人从炼油厂购买原油,加工成汽油、柴油后在国内销售(1970年代伊朗汽油价格由政府补贴,零售价低于成本,商人通过“走私到伊拉克”赚取差价,单辆油罐车的利润可达1万美元);三是油田工程外包,美国公司(如埃克森、雪佛龙)将道路修建、营地建设等业务分包给伊朗商人,这些商人再层层转包给小承包商,形成“金字塔式”的利益分配。石油带来的“快钱”让部分商人失去了经营传统产业的耐心,1975年,大巴扎有30%的商铺转行做石油相关生意。

传统手工业的“高端化转型”。波斯地毯、开心果、藏红花等传统商品,在巴列维时期完成了从“土特产”到“奢侈品”的升级:商人聘请欧洲设计师改良地毯图案(加入几何元素而非传统花卉),用真丝而非羊毛制作,再通过纽约、巴黎的展销会炒作,使顶级波斯地毯的价格在1970年代上涨5倍,成为欧洲王室和好莱坞明星的收藏热点;开心果则通过品种改良(开发“长果开心果”)和包装升级(金属礼盒而非麻袋),出口价从每公斤5美元升至20美元,主要市场是美国和欧洲的高端超市。这些传统产业的从业者,既有大巴扎的老商人,也有新兴的“农业商人”——他们承包土地、雇佣农民规模化种植,用现代技术提高产量(如藏红花的温室种植),形成“公司+农户”的模式,1978年,传统手工业出口额达15亿美元,占非石油出口的70%。

西方消费品的“进口狂欢”。1970年代的石油美元盛宴,让伊朗成为中东最大的消费品市场,商人通过“进口许可证”制度垄断了西方商品的进口与销售:汽车(丰田、奔驰、通用)由5个商人家族分片代理,德黑兰的汽车销量从1970年的10万辆增至1978年的50万辆,经销商的展厅比欧洲的还豪华;家电(洗衣机、电视机)主要来自日本,商人通过“组装厂”(进口零部件在伊朗组装)规避高关税,单台电视机的利润可达售价的40%;奢侈品(香水、珠宝、时装)则通过“灰色渠道”进口(如从迪拜转运),在德黑兰的“黄金街”销售,买主多为王室成员、政府高官和暴发的石油商人。这种“进口依赖”导致伊朗本土制造业萎缩(1978年工业产品自给率仅30%),但商人却在其中赚得盆满钵满,部分进口商的年净利润超过1亿美元。

五、君臣佐使:商业网络中的权力层级

巴列维时期的商人世界,形成了一套与王朝权力结构镜像的层级体系。从王室关联的“宫廷商人”到大巴扎的小商贩,每个层级都有明确的权责与利益边界,这种结构既确保了商业秩序,也强化了对王权的依附。

“君”:王室关联商人的垄断特权。这些商人多与国王或王室成员有亲属关系(如王后的弟弟、国王的童年玩伴),或通过巨额献金获得“特许经营权”,控制着利润最丰厚的行业:哈梅内伊家族(非后来的最高领袖家族)垄断制糖业,通过王室关系获得全国糖进口配额,每公斤糖的进口价1美元,售价却达3美元;阿尔达希尔家族则控制汽车进口,1975年独家代理丰田汽车,年销量10万辆,仅代理费就赚2亿美元。他们的办公室通常设在德黑兰的“王室商业区”(靠近皇宫),门口有武装警卫,甚至能直接打电话给首相处理商业纠纷。这些商人是王朝的“经济近臣”,国王通过他们实现对经济的间接控制,而他们则用财富支持国王的政策(如资助王室的慈善基金),形成“利益共同体”。

“臣”:巴扎行会会长的中介角色。德黑兰大巴扎按行业分为32个行会(如地毯行会、香料行会),每个行会由“会长”(由商人选举产生,国王任命)管理,其职责包括:制定商品价格(防止恶性竞争)、调解商业纠纷(替代部分法律功能)、向政府反映商人诉求(如抗议过高的税收)、组织商人参与王室活动(如国王生日庆典的捐款)。会长多为60岁以上的资深商人,既懂传统规矩,又与政府官员保持良好关系,是“商人与权力之间的翻译官”。1975年,地毯行会会长阿里·礼萨成功说服国王降低地毯出口税(从20%降至10%),条件是行会每年向王室“进贡”100条顶级地毯,这种“利益交换”是会长的核心工作。行会会长虽无官方头衔,却在商人中拥有至高权威,其一句话就能决定某个商人能否在巴扎立足。

“佐”:西化精英与官僚的协同。巴列维时期的商人越来越依赖两类“辅助者”:一是“西方留学经理人”,他们多毕业于美国哈佛、宾州大学的商学院,懂英语、会用电脑、熟悉国际贸易规则,为商人处理进口合同、信用证、关税申报等“现代业务”,年薪可达10万美元(是普通商人的5倍);二是“海关与税务官员”,他们掌握着进口许可证的发放、税收减免的审批,商人通过“回扣”(通常是交易额的10%)获得便利——1978年,德黑兰海关有1\/3的官员与商人存在“灰色合作”,甚至有官员专门为商人设计“低报价格”的公式(如将10万美元的商品报为5万美元)。这些“佐级”角色虽不直接经商,却是商人打通现代商业流程的“关键节点”,他们的存在让传统商人得以在西化的经济体系中生存。

“使”:底层劳动者的生存图景。支撑商业帝国的,是数百万底层从业者:克尔曼地区的地毯女工(多为农村妇女)在家庭作坊中编织,每天工作12小时,月薪仅10美元,一条售价1万美元的地毯,她们只能拿到50美元;阿巴丹炼油厂的工人(多为阿拉伯人)从事最危险的钻井和炼油工作,工伤率极高,却因工会被政府控制而无法罢工;大巴扎的搬运工(coolie)用扁担运送货物,负重可达百斤,按件计酬,每天收入不足1美元,却要向行会缴纳“管理费”。这些劳动者是商人财富的“基石”,但与商人的贫富差距在1970年代达到顶峰——最富有的100个商人的财富,相当于500万底层劳动者的总收入,这种不平等成为伊斯兰革命的重要导火索。

六、革命风暴:商人阶层的命运转折

1979年的伊斯兰革命,彻底改变了波斯商人的命运。曾经与王室绑定的“宫廷商人”成为革命对象,被没收财产甚至处决;传统巴扎商人最初支持革命(不满王朝的西化政策和官僚腐败),但很快发现新政权的“伊斯兰经济”政策(如国有化、禁止与西方贸易)更不利于他们;而普通商人则在革命后的混乱中失去生计,整个商业体系面临重构。

“宫廷商人”的覆灭。伊斯兰革命后,霍梅尼政权成立“革命法庭”,清算“王朝的经济支柱”:阿尔达希尔家族(汽车进口商)的资产被没收,家族成员流亡美国;哈梅内伊家族(制糖商)虽未被清算,但被迫将企业交给“伊斯兰基金会”;那些为美国公司做代理的商人,被贴上“卖国贼”标签,部分人被处决(如德黑兰的可口可乐代理商)。据统计,1979-1981年,有超过2000名王室关联商人逃离伊朗,带走的资金估计达50亿美元,这些人的离开导致伊朗进口贸易崩溃,汽车、家电等商品严重短缺。

巴扎商人的“短暂胜利与长期困境”。革命期间,大巴扎的商人曾积极支持反巴列维运动——关闭商铺举行罢工,为革命卫队提供资金,甚至用货车运送武器。他们期待新政权能恢复传统商业秩序,打击腐败的“宫廷商人”。但革命后,霍梅尼推行“伊斯兰经济”:将银行、大型企业国有化,限制私人贸易;禁止进口“西方腐朽商品”(如酒精、奢侈品);用伊斯兰教法严格规范商业(如强制实行“无息贷款”,禁止投机倒把)。这些政策让巴扎商人的经营空间大幅萎缩,1980年,德黑兰大巴扎的商铺关闭了40%,地毯出口额从15亿美元降至3亿美元。更让商人失望的是,新政权的“革命卫队商人”开始垄断核心贸易(如石油换食品),传统商人被边缘化,曾经支持革命的他们,最终成为新体制的“被管理者”。

文化符号的颠覆。伊斯兰革命不仅改变了经济政策,更重塑了商业的文化符号:西化的着装被禁止(商人必须穿传统长袍,女性商人需戴头巾);与西方人做生意被视为“不爱国”;巴扎的“口头契约”虽仍存在,但必须符合伊斯兰教法(如禁止与犹太人交易);甚至商品名称也被“去西化”(如“可口可乐”被改名为“伊斯兰可乐”)。那些曾经穿梭于东西方的商人,要么适应新的规则(如转而与苏联、中国做生意),要么流亡海外(主要去土耳其、迪拜),他们的“双重文化人格”在革命后变得不合时宜,传统与现代的平衡被彻底打破。

结语:历史的回响

巴列维时期的波斯商人,是伊朗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复杂镜像。他们借助王朝的政治支持、地理的天然优势和文化的兼容并蓄,在石油繁荣中创造了商业奇迹,却也因依附权力、贫富分化和文化冲突,最终在革命中付出代价。他们的故事揭示了一个普遍规律:在传统社会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商人阶层既是变革的推动者,也往往是变革代价的承受者,而他们的命运,始终与国家的政治走向、文化认同和全球格局紧密相连。

今天,德黑兰大巴扎的商人仍在延续着波斯的商业传统,但他们的交易对象从美国变成了中国,结算货币从美元变成了人民币,着装虽回归传统,却用智能手机处理订单。这种变化,或许是对巴列维时期“西化与传统”矛盾的一种现代解答——真正的商业智慧,不在于固守传统或盲目西化,而在于在时代变迁中找到适合自身的生存逻辑。这,或许是波斯商人留给世界的永恒启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系统迟发五十年,老太退休成团宠

那一天的夜

重生四合院从悟性逆天开始

用户80550888

安陵容:梨花落尽春又了

五金院

开局对薄公堂,请叫我女法医

登楼扶山风

带白月光进门,我回归豪门你疯什么

白沿

盗墓黑瓶都是我爸亲自下场磕CP

菀菀绾青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