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燕麦麸皮的念儿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67章 正大集团,杂论对话,爱吃燕麦麸皮的念儿,深夜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四、生存体系:全产业链布局与多元变现
正大集团的生存逻辑,是“以农牧为根基,向消费端延伸”。通过控制从玉米种植到便利店鲜食的全链条,辅以汽车、地产等关联产业,构建起抗周期的商业帝国,其每个业务板块都服务于“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核心目标。
饲料业:全球版图的“压舱石”。作为全球第三大饲料生产商(2023年产量4800万吨,仅次于温氏、嘉吉),正大的饲料业务有三大优势:一是技术领先(研发出“低豆粕饲料”,用昆虫蛋白替代20%的豆粕,成本降低10%);二是区域均衡(在亚洲、欧洲、美洲均有布局,避免单一市场波动);三是客户粘性(向养殖场提供“饲料+技术+销售”打包服务,如帮助中国养猪户对接7-Eleven的猪肉采购)。在中国市场,正大饲料占比15%,尤其在华南地区(如广东、广西),因靠近泰国原料基地,价格比北方企业低8%,成为中小养殖户的首选。2023年,饲料业务虽只占总营收的25%,但贡献了35%的利润,是集团的“现金牛”。
零售业:7-Eleven的“鲜食霸权”。正大通过与日本7-Eleven的合资(泰国正大持股51%),掌控了东南亚最成功的便利店网络:泰国的7-Eleven有1.3万家门店(每平方公里1.2家),市场份额70%,远超全家、罗森;在中国,正大授权的7-Eleven(主要在华南)以“鲜食”着称,盒饭、关东煮的销量占比达40%,远高于行业平均的20%。其秘诀在于“本地化供应链”:在曼谷郊区,正大建立专门的“7-Eleven中央厨房”,每天生产10万份泰式咖喱饭;在中国深圳,中央厨房推出“广式烧腊饭”“潮汕牛肉丸”,迎合本地口味。鲜食不仅提升了客单价(带鲜食的门店比普通门店高30%),更成为“高频引流”工具——泰国消费者平均每周去7-Eleven 4次,其中60%是为了买鲜食。
汽车与地产:产业链的“延伸器”。与三菱合资的“正大汽车”,专注生产东南亚最畅销的皮卡(thunder品牌),2023年销量达12万辆,占泰国皮卡市场的18%,这些皮卡中有30%卖给了正大的养殖场和经销商(内部消化);在中国的“正大广场”(上海、北京等10个城市),则通过“商业地产+零售”模式运营——广场内必设易初莲花超市和7-Eleven,用零售人流带动租金上涨(上海正大广场的租金收益率达8%,高于行业平均的5%)。这些“非核心业务”虽只占总营收的20%,却起到“协同效应”:汽车业务为农牧板块提供运输工具,地产则为零售板块提供场地,形成“业务生态网”。
五、君臣佐使:层级分明的全球治理网络
正大集团的全球化运营,依赖于一套“总部集权+区域分权”的“君臣佐使”体系。从谢国民的战略决策到泰国农场主的玉米种植,每个层级都有明确的权责,既保证了全球协同,又保留了本地灵活度。
“君”:谢国民的战略掌舵。作为集团董事长,谢国民(1939- )的核心职责是定方向、抓关系、守底线:定方向,提出“从农场到餐桌”的全链战略,并坚持20年不动摇;抓关系,每年至少拜访中国和泰国政府高层一次(如2023年陪同泰国总理访华,签订10亿美元农业合作协议);守底线,规定集团绝不涉足烟草、赌博等“有害行业”,即使利润再高也拒绝。他的决策风格是“看五年,做三年,备两年”——2010年预判中国消费升级,提前布局高端超市(正大精品超市);2015年预见新能源趋势,投资泰国的电动汽车电池厂(与宁德时代合作)。这种“长远眼光”让正大总能提前占位,如2023年其新能源业务虽只占5%,但已在东南亚建立起充电网络,为未来转型铺路。
“臣”:区域cEo的落地执行。中国区cEo需要管理1000家饲料厂、300家养殖场和200家超市,其核心能力是“政策理解+资源整合”:在饲料领域,协调中国的玉米采购(东北产区)与生产调度(华南工厂),确保旺季不缺货;在零售领域,与地方政府谈判(如获取免税店资质),并对接中国的电商平台(如与美团合作7-Eleven外卖)。泰国区cEo则更侧重“本地化运营”:应对泰国的工会谈判(保持罢工率低于5%),处理与农民的关系(如干旱时减免部分饲料款),甚至参与泰国的农业政策制定(如担任泰国饲料协会会长)。这些“臣级”高管多为50岁左右的职业经理人,需同时懂业务、通语言、善外交,是连接总部战略与本地市场的“关键节点”。
“佐”:专业团队的技术支撑。饲料配方师团队(全球1500人)是正大的“技术核心”,他们通过调整玉米、豆粕、氨基酸的比例,为不同品种的猪、鸡定制饲料(如“乳猪料”蛋白质含量达22%,“肉鸡料”则高能量),使正大饲料的养殖转化率比行业平均高10%;7-Eleven的鲜食研发团队(曼谷总部50人)每月推出10款新品(如泰式冬阴功汤、中国小龙虾饭团),并根据销量快速淘汰滞销品(淘汰率达30%);还有“政府关系专家”(多为退休外交官),在中国解读“乡村振兴”政策(争取农业补贴),在泰国对接“东部经济走廊”计划(获取土地优惠)。这些“佐级”角色虽不直接创造营收,却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饲料配方每优化1%,就能为集团节省1亿美元成本。
“使”:基层从业者的日常运转。泰国的玉米农场主(平均每户种植5公顷)按正大的标准种植,每公斤玉米可多卖0.2泰铢(溢价10%);中国饲料厂的技术员(多为农业院校毕业生)负责调试设备,确保每小时生产20吨饲料且误差不超过2%;7-Eleven的收银员(泰国的年轻女孩为主)要记住500种商品的位置,还能推荐搭配(如“买盒饭送饮料”),她们的服务直接影响复购率。这些“使级”从业者是体系的“毛细血管”,2023年正大全球60万名员工中,基层占比90%,他们创造的人均产值虽低(约5万美元),但胜在数量庞大且稳定,构成了商业帝国的“基本盘”。
六、全球化启示:平衡的艺术
正大集团的成功,本质是“多重平衡术”的实践:在本地化与全球化之间,它用“总部定标准+区域做细节”平衡;在家族控制与现代管理之间,它用“股权集中+经营权分散”平衡;在短期利润与长期发展之间,它用“核心业务稳现金流+新兴业务赌未来”平衡。这种平衡能力,使其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2020年新冠疫情等多次冲击中屹立不倒。
对跨国企业而言,正大的启示在于: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只有因时制宜的智慧。它的饲料厂能在泰国农村用摩托车送货,也能在中国的自动化工厂实现无人生产;它的7-Eleven能在曼谷卖泰式奶茶,也能在上海卖粢饭团;它的家族传承能坚守潮汕传统,也能拥抱职业经理人的现代管理。这种“既不丢掉根本,又不害怕改变”的特质,或许是所有全球化企业的生存密码。
从湄南河的玉米地到长江三角洲的养殖场,从曼谷的7-Eleven到上海的正大广场,正大集团的故事证明:商业的本质不是征服,而是适应——适应不同的政策、文化与市场,在差异中找到共性,在变化中坚守内核。这,正是这家华裔企业跨越百年、立足东南亚、深耕中国、放眼全球的终极秘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