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燕麦麸皮的念儿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85章 天圆地方浅解,杂论对话,爱吃燕麦麸皮的念儿,深夜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一、先秦时期(约前1046-前221年):多元起源与百家共创(政治基础:分封制崩溃与“士阶层”崛起)
时代政治背景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百家争鸣”成为主流,各学派借“天圆地方”构建宇宙观以证自身学说合理性,无官方独尊学派。
1. 儒家:伦理秩序的奠基
- 核心解释:以“天人对应”立社会伦理,“圆”为天德(周流不息),“方”为地德(承载规范),强调“人法天地”需守礼法。
- 文献:《大戴礼记·曾子天圆》(曾子)明确反对“形状说”,提出“上首之谓圆,下首之谓方”,以生物“首足”喻天地功能(天主动、地被动)。
- 应用场景:礼仪制度设计(如祭天用圜丘、祭地用方丘,《周礼·春官》载“以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璧圆象天,琮方象地)。
- 衍生器物:礼器(玉璧、玉琮,新石器时代已有,先秦儒家纳入礼制体系)。
- 认同群体:孔子弟子、曾子学派、早期儒者(侧重礼与伦理)。
2. 道家:宇宙规律的抽象
- 核心解释:以“道器二分”释之,“天圆”为“道”(无形、周流),“地方”为“器”(有形、承载),强调“圆方”是宇宙本然秩序。
- 文献:《黄帝四经·十大经》“天圆地方,道在中央”,将“圆方”视为道的显化;《庄子·天道》“圆者运而不穷,方者止而有分”,以“圆”喻自然无为,“方”喻人为规范。
- 应用场景:养生与治国(主张“圣人法天贵圆,法地贵方”,治国需“圆通”与“方正”平衡)。
- 衍生器物:早期炼丹炉(模拟“天圆地方”格局,外圆内方,象征天地之气交融)。
- 认同群体:老子后学、黄老学派(战国道家分支,融合阴阳)。
3. 阴阳家\/术数家:时空与历法工具
- 核心解释:将“圆方”与时空、历法绑定,“天圆”对应天干循环(圆转不息),“地方”对应地支分野(方位固定)。
- 文献:《吕氏春秋·十二纪》以“天圆”定四季循环,“地方”划九州方位;《山海经》载“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九千八百步”,以“方”测地距。
- 应用场景:历法制定(如先秦“四分历”以“圆”调日月周期,“方”定节气方位)、地理测绘(“方”为井田制、九州划分的基准)。
- 衍生器物:圭表(测日影,底座方象地,标杆圆象天)、罗盘雏形(方位盘为方,象征地之定位)。
- 认同群体:邹衍学派(阴阳家代表)、天文官(太史令等)。
4. 农家\/工匠:器物实践的规范
- 核心解释:将“圆方”转化为器物形制标准,“圆法天以通”,“方法地以固”。
- 文献:《考工记·轮人》“轸之方也,以象地也;盖之圜也,以象天也”,造车时车轸(底座)方象地,车盖圆象天。
- 应用场景:农具、礼器制作(如耒耜方柄象地,耒端圆曲象天)、建筑地基(方地基象地,圆梁架象天)。
- 衍生器物:青铜礼器(如鼎身方象地,鼎耳圆象天)、农具耒耜。
- 认同群体:工匠群体、农家(如许行学派)。
二、秦汉时期(前221-220年):政治整合与谶纬化改造(政治基础:大一统帝国与“独尊儒术”)
时代政治背景
秦统一后以法家治国,汉承秦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与阴阳谶纬结合,成为官方意识形态。
1. 儒家(官方经学):政治伦理的符号
- 核心解释:“天圆地方”绑定“君为天、臣为地”的等级秩序,“圆”为阳(君权),“方”为阴(臣道)。
- 文献:《白虎通义·爵》(东汉官方经学)“天圆地方,法日月之形。天子法天,诸侯法地”,将官僚体系(三公法天、九卿法地)附会“圆方”。
- 应用场景:朝仪制度(如宫殿布局“前圆后方”,象征“君从天则,臣随地法”)、礼仪祭祀(圜丘祭天、方丘祭地制度化)。
- 衍生器物:汉代铜镜(外圆内方,铭文“天圆地方,日月光明”,象征皇权普照)。
- 认同群体:董仲舒、班固等今文经学家,汉室皇族。
2. 道家(黄老思想):治国与养生的融合
- 核心解释:延续先秦“道器说”,但融入“天人感应”,“天圆”为“道生万物”,“地方”为“德养万物”。
- 文献:《淮南子·天文训》“天圆地方,道在中央……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以“圆方”释天地运行与地理特征。
- 应用场景:汉初“无为而治”(效法“天圆之自然,地方之稳定”)、养生术(呼吸法“圆法天息,方法地静”)。
- 衍生器物:汉代瓦当(外圆内方,刻“延年益寿”,象征天地之气养人)。
- 认同群体:刘安(《淮南子》主编)、汉初丞相曹参(推崇黄老)。
3. 医家:人体与天地的同构
- 核心解释:“天圆地方”类比人体,“头圆法天,足方法地”,气血运行法“天圆之循环”,筋骨结构法“地方之稳定”。
- 文献:《黄帝内经·灵枢·邪客》“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四时,人有四肢”。
- 应用场景:中医诊断(如“脉法天圆,穴方法地”,脉象循环对应天,穴位固定对应地)、针灸理论(经络循行法“天圆”,穴位定位法“地方”)。
- 衍生器物:针灸铜人(头部圆、足部方,穴位分布对应“地方”方位)。
- 认同群体:扁鹊后学、《黄帝内经》作者群体。
4. 法家(秦代):制度规范的隐喻
- 核心解释:“地方”象征法度严明(固定不变),“天圆”象征君主权变(灵活不滞)。
- 文献:《韩非子·大体》“因道全法,君子乐而大奸止。澹然闲静,因天命,持大体。天圆地方,道在中央”,以“地方”喻法度稳定,“天圆”喻君主应道权变。
- 应用场景:秦律制定(“法如地之方,固定不变;势如天之圆,灵活运用”)。
- 认同群体:商鞅、韩非子学派,秦代官吏。
三、魏晋南北朝(220-589年):玄学复兴与多元融合(政治基础:门阀士族掌权,儒学弱化,玄学、佛学兴起)
时代政治背景
战乱频繁,儒学权威下降,玄学(道家与儒学融合)、佛学传入,思想多元。
1. 玄学(儒道融合):本体论的回归
- 核心解释:以“有无之辨”释“天圆地方”,“天圆”为“无”(本体,道),“地方”为“有”(现象,器)。
- 文献:王弼《老子注》“天圆者,无之运也;地方者,有之定也。无中生有,圆统方用”。
- 应用场景:清谈辩论(士族以“圆方”论“本末”,彰显玄学修养)。
- 衍生器物:青瓷砚台(外圆内方,象征“玄学家法天统地”的治学理念)。
- 认同群体:王弼、郭象等玄学家,门阀士族(如王、谢家族)。
2. 佛家:本土化调适的借用
- 核心解释:借用“天圆地方”比喻“佛性与世间”,“天圆”喻佛性圆满(如“圆觉”),“地方”喻世间万法各有定位。
- 文献:《大乘起信论》(汉译佛典)“一心二门:心真如门(圆如天),心生灭门(方如地)”,以“圆方”对应佛性本体与现象世界。
- 应用场景:寺庙布局(如佛殿“前圆后方”,前殿圆顶喻佛性圆满,后殿方基喻扎根世间)。
- 衍生器物:佛座(方座象地,圆背光象天,象征“佛通天地”)。
- 认同群体:鸠摩罗什、慧远等佛学家,信众士族。
3. 兵家:阵法与虚实的隐喻
- 核心解释:“天圆”喻阵法灵活(如圆阵防御,循环不息),“地方”喻阵法严整(如方阵进攻,固定有序)。
- 文献:《握奇经》(兵家经典)“八阵四为正,四为奇。正阵如地之方,固定不变;奇阵如天之圆,变化无穷”。
- 应用场景:军事阵法(诸葛亮“八阵图”暗合“圆方”,正阵方整如地,奇阵圆转如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