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纸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98章 九江应对,龙舟盛事(四),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三千纸,深夜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三十六只龙舟劈开卢沟河水,船头金龙在阳光下张牙舞爪,两岸百姓踮脚张望,孩童骑在父辈肩头啃着五锦粽,粽叶清香混着河风扑面而来。

\"传陛下圣谕:卢沟河更名永定河!\"

李邦华话音未落,力士们的粗嗓门已撞得群山回响。

\"永定河!永定河!\"

呼声卷过芦苇荡,惊飞数只白鹭。

有老汉将竹节拐杖往青石上一磕:

\"万历年间这河发过三次大水,冲垮二十里堤岸,如今竟有天子赐名镇水?\"

身旁妇人攥着送的草帽直抹泪:

\"我那淹死在河中的小儿子,总算能听着'永定'二字闭眼了。\"

河面上,固安队的龙舟突然加速,二十柄木桨拍出水花丈高,在红线前稳稳落定。

李邦华望着粼粼波光,忽然想起去年此时,卢沟桥头还堆着防闯军的沙袋,如今却成了百姓抛洒米粽的\"永定\"胜景。

王家彦指着远处新修的石堤,那是从内库银钱里抠出的三万两所筑,此刻正稳稳拦住泛着绿意的河水。

吴麟征摸出袖中仪程图,见\"赐名镇河\"一项用朱笔圈得通红,墨迹竟未干透——原来陛下早算准了用这招\"以名镇水\",换百姓半日心安。

当\"永定河\"的余音散入群山,第一艘龙舟已停在红线前,迎来拉拉队的声声喝彩。

李邦华忽然听见身后传来细微的叹息,回头却见王家彦望着对岸流民曾经搭建的窝棚。

目光复杂——那些窝棚的草顶被河风吹得起伏,恰似他心中翻涌的\"永定\"二字:

河可更名,堤可重筑,这千疮百孔的世道,何时才能真正\"永定\"?

百姓山呼海啸般的\"万岁\"声撞得高台木柱嗡嗡作响,李邦华捋着胡须的手都跟着发颤。

王家彦索性扯开官服领口,任河风灌进衣襟,跟着百姓喊得青筋暴起;

吴麟征攥着仪程图的指节泛白,却比任何时候都笑得畅快——这震耳欲聋的呼声里,有他们半生求而不得的\"天下归心\"。

\"都察院左都御史李邦华!兵部右侍郎王家彦!太常少卿吴麟征!\"

十二名力士的吼声盖过锣鼓,惊得栖息芦苇丛的野鸭子扑棱棱飞上天。

河对岸,流民们扒着栅栏踮脚张望,有妇人用草绳捆住幼儿以免挤丢,却仍跟着人群挥舞草帽,干枯的脸颊上滚着泪珠。

他们或许不知这三个官职意味着什么,但瞧着高台上白发苍苍的老臣们泛红的眼眶,便觉得这朝廷,总算有了些让人想喊\"万岁\"的模样。

\"龙舟赛开始!\"

凌义渠的令旗划破晴空时,三十六支龙舟的木桨同时劈开水面。

李邦华望着最前头那艘绘着白虎的大兴县龙舟,忽然想起今早收到的密报:

昨夜有流民偷拆了新修的河堤木栏。

可此刻那些裂痕都被欢呼声填满了,就像太液池的冰面下藏着暗涌,却不妨碍阳光把水面照得波光粼粼。

令旗落下的刹那,不知谁在岸边放了串鞭炮,脆响混着百姓的笑闹声掠过河面。

王家彦望着两岸攒动的人头,忽然觉得这末世里的狂欢,倒比他年轻时见过的任何一场庆典都要鲜活:

毕竟当皇帝肯把\"万岁\"二字,还给这些连饭都吃不饱的百姓时,这面龙旗,总算又在人心上插得深了几分。

端午龙舟会在西山脚下鸣锣开赛,三十六艘龙舟如离弦之箭顺流而下,朝卢沟桥疾驰。

左中允刘理顺等人在终点架起望楼,远望筒上的铜箍被日光晒得发烫;

拉拉队的呐喊声浪掀得芦苇弯腰,各县青壮举着\"固安必胜大兴威武\"的木牌,把河岸挤成五彩斑斓的人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京圈太子爷求我给他一个名分

止归西

九十年代拆迁户

天凉不是秋

女镖师的逆袭

紫萱丫

有了空间还怕啥,潇洒自在过一生

倪湾湾的书

听懂动物心声后,全世界毛绒绒集体红温

梅归隐

四姑娘变异了怎么破

霍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