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光眼里有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36章 沈逸辰的转型,都市权爱之世家风云,虞光眼里有光,深夜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张叔公闻讯赶来时,沈逸辰正在车库等车。\"你疯了?\"老人急得直跺脚,\"现在去就是自投罗网!等公关团队压下舆情再说!\"
\"压不下去的。\"沈逸辰拉开车门,\"那些被污染的土地,那些受苦的村民,不是删几条微博就能消失的。父亲当年做错的事,我来补。\"他转头看向老人,\"叔公,您还记得我小时候,您教我钓鱼时说的话吗?鱼上钩了就要收线,做错事了就要认账。\"
张叔公愣住了,记忆突然回到二十年前的池塘边。那时沈逸辰还是个扎羊角辫的小孩,钓起条小鲫鱼又放回水里:\"爷爷说要放生积德。\"此刻看着眼前挺拔的青年,老人突然觉得那些关于地产和新能源的争论都不重要了。
沈逸辰的车队抵达云南山区时,正是第二天清晨。村口围满了举着横幅的村民,看到沈氏的车就扔来烂菜叶。他没让保镖阻拦,径直走到带头的老汉面前:\"我是沈逸辰,沈氏的负责人。对不起,让大家受苦了。\"
老汉认出他是沈沧海的儿子,眼睛立刻红了:\"你爹当年说会治理,结果骗了我们十年!现在你来演戏给谁看?\"
\"我不是来演戏的。\"沈逸辰指着身后的车队,\"这些是土壤修复设备,还有顶尖的环保专家。我们会把受污染的土地全部修复,赔偿大家所有损失。另外,\"他从包里拿出份协议,\"我们计划在这里建一座光伏生态农场,用发电收益设立教育基金,让村里的孩子都能上大学。\"
村民们愣住了。他们见过太多来拍几张照片就走的领导,从没见过带着设备和协议来的。这时一个穿校服的女孩挤过人群,手里攥着张皱巴巴的报纸,上面是沈逸辰在青海光伏基地的报道:\"哥哥,你真的能让我们这里也长出庄稼吗?\"
沈逸辰蹲下身,看着女孩眼里的光:\"能。但需要点时间,就像种树一样,得慢慢等它扎根。\"
接下来的一个月,沈逸辰几乎都泡在云南的山沟里。他跟着工程师勘察土壤,和村民一起清理尾矿坝,晚上就在临时搭建的板房里开会。有天夜里突降暴雨,修复设备被雨水冲翻,他跳进泥水里和工人们一起抢救,直到凌晨才拖着满身泥浆回到板房。
林工程师看着他胳膊上被石头划破的伤口,忍不住红了眼眶:\"沈总,您没必要这样...\"
\"有必要。\"沈逸辰用碘伏消毒,疼得龇牙咧嘴却笑了,\"你看,\"他指着窗外,雨夜里有几盏灯还亮着,\"那是村民家的灯,他们在看我们有没有偷偷跑路。\"
一个月后,土壤修复初见成效。第一批耐污染的水稻种子播下去时,村民们自发送来鸡蛋和腊肉。张叔公打来电话,声音里带着难以置信的激动:\"逸辰,德国那边追加投资了!他们说看到你在云南的报道,相信沈氏是真心想做绿色产业。\"
沈逸辰站在田埂上,看着村民们弯腰插秧的身影,突然想起父亲临终前的眼神。那时沈沧海躺在病床上,枯瘦的手抓着他的手腕:\"逸辰,沈家的名声...就靠你了。\"当时他不懂这话的重量,现在终于明白,所谓名声,不是报纸上的头条,而是老百姓心里的秤。
回总部那天,村口的孩子们来送他。穿校服的女孩递来个布包,里面是晒干的野花:\"哥哥,等光伏板架起来,我能在下面看书吗?\"
\"能。\"沈逸辰揉了揉她的头发,\"不仅能看书,还能用电灯看一整夜。\"
车队驶出山沟时,沈逸辰回头望去。晨雾中的村庄正在苏醒,远处的山坡上,工人已经开始架设光伏板的支架,阳光穿过云层落在上面,像铺了条金色的路。
手机响起,是林工程师发来的消息:\"沈总,内蒙古风电场成功并网了!当地牧民说要给你献哈达呢。\"后面跟着张照片,蓝天下的风机正在转动,像一排向着天空招手的巨人。
沈逸辰笑了,点开通讯录里\"父亲\"的号码。那个永远无人接听的号码,他还是习惯性地发去条信息:\"爸,我们上路了。\"
车窗外,公路两旁的树苗正在风中生长。它们的根须或许还没扎深,但已经朝着阳光的方向,舒展着新抽的枝芽。就像沈氏,就像他自己,正在摆脱过去的阴影,朝着绿色的未来,一步一步稳稳地走下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