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城根拾暖,尘光织梦
杨门坤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24章 城根拾暖,尘光织梦,觉醒!我重新来过,万界全麻了!,杨门坤少,深夜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二百二十四章:城根拾暖,尘光织梦
一、吊桥吱呀,门影牵心
河阳城的吊桥在晨光里晃悠,铁链与木轴摩擦发出“嘎吱”的轻响,像首唱了百年的老调子。陈秋踏上木板时,桥身微微下沉,木板间的缝隙漏下细碎的阳光,在他鞋尖跳跃,恍若无数双眼睛在悄悄打量。守城的士兵斜倚着长矛,矛尖的寒光映着城楼的匾额,“河阳城”三个字在岁月的冲刷下,笔画边缘已泛出温润的包浆,像块被无数手掌摩挲过的老玉。
“新来的?”士兵抬眼时,睫毛上还挂着晨露,语气却带着熟稔的热络。陈秋晃了晃手里的葫芦灯,红绳在风里轻轻扫过灯盏,发出细碎的响动。士兵的目光落在红绳上,忽然笑了:“是万宝商盟的人?老掌柜的茶楼就在西街,去年还见他闺女在门口晒药草呢。”
陈秋的心猛地一跳,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下。吊桥尽头的石板路凹凸不平,每一步都踩着前人的足迹,那些深浅不一的凹痕里,还残留着雨水的痕迹,映着城楼的影子,恍若把整座城都装进了这汪小小的水洼里。他低头盯着水洼里的倒影,忽然看见个扎红头绳的小女孩,正举着半块麦芽糖,从倒影里跑过,发间的红绳像团燃烧的火苗,瞬间灼亮了他的眼。
“瑶瑶……”他下意识地低唤,声音被吊桥的吱呀声吞没。守城的士兵已收起长矛,朝他挥挥手:“快进去吧,西街的早市快散了,想买新鲜的艾草得赶早。”陈秋点头道谢,脚步不由自主地加快,葫芦灯的提手在掌心微微发烫,红绳缠绕的手腕上,仿佛还留着小女孩攥过的温度。
穿过城门洞时,风突然静了,只剩下自己的心跳声在回荡,像在敲打着记忆里的门。洞壁上布满了刀刻的痕迹,有“到此一游”的涂鸦,也有“某年某月守此城”的郑重,最深处竟藏着个小小的“芸”字,刻痕新鲜,想必是不久前才留下的。陈秋伸手抚过那个字,指尖触到的凹痕里,仿佛还留着刻字人的力道,执着而温柔。
二、西街寻踪,药香缠袖
西街的青石板路被露水打湿,泛着幽光。早市的摊贩正忙着收摊,竹筐里的青菜沾着水珠,油条锅里的油花还在滋滋作响,混着远处药铺飘来的艾草香,在空气里酿成一种踏实的暖。陈秋提着葫芦灯走在巷子里,鞋跟敲着石板的声响“笃笃”地传开,惊起檐下栖息的麻雀,扑棱棱飞成一片灰云。
巷口的老槐树比记忆里更粗壮了,他依稀记得第一次到河阳城,百盟商会招收旷工去太初古矿挖矿的时候还没有那么粗,这些日子,他已经忘记了时间,也不知道究竟过了多久。只见树身缠着圈红绸子,绸子上绣着的商盟徽记已有些褪色,却依旧在风里招展,像在招呼每一个归来的人。树下摆着个小马扎,扎着蓝布头巾的老婆婆正用篾刀剖着竹条,竹条在她膝间翻飞,转眼就成了个精巧的竹篮。“后生买竹篮不?”她抬头时,眼角的皱纹里盛着阳光,“装药草正好,西街的药铺最全。”
陈秋的目光越过竹篮,落在巷深处的屋檐上——那里晾着排草药,艾草、薄荷、龙血草……风过时,草叶轻摇,影子投在斑驳的墙面上,像幅流动的画。药铺的门虚掩着,门楣上挂着块木牌,写着“妙手回春”,旁边还挂着串晒干的红辣椒,与柳家村看到的那串如出一辙,在晨光里泛着喜庆的红。
他推开门时,铜铃“叮铃”作响,药铺里弥漫着浓重的药味,却奇异地混着淡淡的茶香。穿长衫的掌柜正低头碾药,药碾子发出“咕噜咕噜”的轻响,像在哼着不成调的曲子。见陈秋进来,他抬起头,镜片后的眼睛亮了亮:“是来抓药的?”陈秋摇摇头,从蓝布包里拿出那半块棉袄,“请问见过绣这个‘瑶’字的人吗?”
掌柜的目光落在棉袄的补丁上,忽然放下药碾子,从柜台下拿出个一模一样的布偶:“这是个小姑娘落下的,说等她娘病好了就来取。”布偶的肚子里塞着张字条,上面用铅笔写着“娘说艾草能安神”,字迹与石室里的账本如出一辙。陈秋的心猛地揪紧,仿佛看见瑶瑶踮脚把布偶放在柜台上,小脸上满是担忧,而白衣女子正牵着她的手,轻声说“很快就好”。
“她们往东街去了,说要找会修琵琶的师傅。”掌柜的指着窗外,晨光正斜斜地照在东街的石板上,“那小姑娘发间的红头绳,跟你剑鞘上的一样艳呢。”陈秋道谢时,掌柜的塞给他一包艾草:“带回去吧,晒干了泡茶,能安神。”艾草的清香混着药味,在蓝布包里慢慢散开,像揣了把来自故人的温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