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西方列强的反扑与大明霸权的隐忧
静静的思考人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32章 西方列强的反扑与大明霸权的隐忧,带着现代军火系统闯大明,静静的思考人生,深夜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自大明第一舰队主力撤回东海,全力镇压倭国四岛后,南洋的局势悄然变化。马六甲海峡,这座曾经被大明铁甲舰队牢牢掌控的黄金水道,在短短两年内便重新落入欧洲人之手。
最先行动的是葡萄牙人。他们趁着大明水师巡逻稀疏之际,迅速增派战舰,重新占领了马六甲城。城墙上的日月旗被降下,取而代之的是葡萄牙的十字盾徽。紧接着,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舰队也驶入海峡,在巴达维亚增筑炮台,垄断香料贸易。西班牙人则趁机巩固吕宋的统治,并开始向苏禄群岛渗透。
英法的动作稍慢,但更为深远。英国东印度公司不再满足于印度沿岸的商站,而是直接派遣远征军占领了槟榔屿,并开始向马来半岛内陆扩张。法国人则瞄准了交趾支那(越南南部),以传教和贸易为名,逐步蚕食大明的朝贡体系边缘。
大明在南洋的威望仍在,但实际控制力已大不如前。欧洲人的商船不再像过去那样战战兢兢地缴纳关税,而是开始公然挑衅大明的政策。马六甲海峡的关税,不再流入大明的国库,而是成为欧洲列强扩充军备的资本。
表面上,欧洲使节们仍然对大明毕恭毕敬。葡萄牙总督每年依旧派遣使者向北京进贡,言辞谦卑地称大明为“天朝上国”;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代表在觐见礼部官员时,仍然行跪拜大礼,并献上珍稀的西洋钟表和火器图纸。
但在私底下,欧洲人对大明的敌意与日俱增。在里斯本的宫廷里,葡萄牙贵族们咬牙切齿地谈论着“明国人的傲慢”,发誓要夺回失去的东方利益。西班牙国王在私人信件中写道:“明国人以为他们是世界的主宰,但上帝不会永远眷顾异教徒。”
荷兰人最为务实,也最为危险。阿姆斯特丹的商人们一边继续向大明出售各种大明需要的物资,一边大力购买大明各种先进武器装备,回国后秘密资助本国工匠仿制大明的先进军事技术。荷兰海军将领在议会演讲中直言:“明国的舰队再强大,也不可能永远控制整个东方。我们必须等待时机。”
英国人则更加狡诈。伦敦的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在秘密报告中写道:“明国现在专注于压制倭国,正是我们扩大印度和东南亚势力的最佳时机。”他们甚至开始尝试收买大明的边境官员,以换取贸易特权和军事情报。大明的军事优势,曾经让欧洲人望而生畏。但如今,他们不再恐惧,而是疯狂地学习和追赶。
在英格兰,皇家造船厂的工匠们日夜研究从远东带回的大明战船图纸,试图破解其坚固的龙骨结构和多层甲板设计。英国海军开始试验新型的“战列舰”,试图在火力上超越大明的铁甲巨舰。
法国人则专注于火炮技术的革新。巴黎的兵工厂里,工程师们拆解了从南洋缴获的大明“神威大将军炮”,试图仿制其精密的膛线铸造工艺。路易十四的财政大臣甚至拨出巨款,专门用于“东方军事技术研究”。
荷兰人走得更远。他们不仅仿制了大明的连发火箭“火龙出水”,还在此基础上改进了发射装置,使其射程更远、精度更高。阿姆斯特丹的军火商人们开始向全欧洲出售这些“新式武器”,赚取巨额利润。
西班牙和葡萄牙则更加注重殖民地战争的经验总结。他们在美洲和非洲的战场上测试新式火器,并训练士兵适应东方的作战方式。马德里的军事学院里,军官们研究着大明军队的战术手册,试图找到破解之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