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衣过客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41章 二十年后(三),修仙之天罡三十六变,红衣过客,深夜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独孤书院的这种人才输送的深度,体现在皇朝从中央到地方的每一个毛孔。
在都城的国子监,三分之一的教习皆出自书院,他们将“凡人亦可成道”的理念注入皇朝的下一代;
在边境要塞,历任守将中竟有半数曾在书院研习过《遁甲兵法》,使得边关防线不仅有坚城利炮,更有以正气凝聚的结界守护;
甚至在皇室的藏书阁中,负责整理古籍的学士们也多是书院毕业生,他们正着手将孟丘的《适道新解》刻入金简,作为皇朝的治国经典。
更值得玩味的是,这些弟子形成了独特的“书院派系”——并非拉帮结派的小团体,而是以“修齐治平”为共同信念的实干者联盟。
他们在朝堂上直言敢谏,在民间则亲力亲为,虽身处不同职位,却都带着书院特有的气质。
当皇朝的老臣们感慨“书院弟子已遍天下”时,他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学派的兴盛,更是一种新秩序的崛起——在这里,知识取代了部分灵根特权,实干消解了门第偏见。
每年那两千名走出书院的背影,如同两千颗种子,在皇朝的土壤里生长出兼济天下的枝干,让“读书修心、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不再是文人的空谈,而成为可触摸的现实。
或许这正是孟丘设立书院的初心:
让仙道不再悬浮于云端,而是化作滋养人间的春雨,随着这些弟子的脚步,渗入独孤皇朝的每一寸土地。
而独孤皇朝,因独孤书院持续不断的人才灌溉,正在绽放出前所未有的人族文明之光。
这座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的学府,宛如一台精密运转的文明引擎,不仅为皇朝输送着治国安邦的栋梁之材,更在潜移默化中重塑着整个社会的精神肌理。
书院的“百家墙”,堪称皇朝文明的微缩星河。
这面长达百丈的青铜墙上,密密麻麻镌刻着数千种技艺符文:
既有《神农本草经》的灵植图谱,叶片脉络间流动着生机道韵;
亦有《公输机巧录》的机关图纸,齿轮纹路里暗藏着灵气传导的玄机;
更不乏《墨家门阵图》的攻防阵列、《庖丁解牛篇》的肉身修炼精义,甚至连市井间的酿酒术、纺织法都被工整记录,每一道刻痕都凝结着凡人智慧的结晶。
这些源自不同领域的知识,在百家墙上相互交织,形成了如同星空般璀璨的“万术图谱”。
清晨的阳光掠过墙面时,总能看到学子们仰头临摹的身影,有人在农学区记录灵稻的生长周期,有人在算学区推演星辰轨迹,有人则在武道区揣摩铁匠铺传来的淬火之音与正气运转的关联。
这种对多元知识的包容,直接孕育了书院包罗万象的课程体系。
孟丘打破了传统修仙门派“术业专攻”的狭隘格局,在必修的《正气导论》《神魂基础》之外,开设了数十种选修科目:
《灵矿辨识与冶炼》课上,学子们需深入矿山采集样本,学习将凡铁锻造成能承载正气的“玄铁”;
《民生经济策》则要求学生撰写《商路调研报告》,用修仙者的神识俯瞰商队路线,分析如何以符阵缩短运输周期;
甚至连《戏曲道韵》这样看似少见的课程,也在探索音律与正气共鸣的可能——曾有学子将梆子戏的节奏融入吐纳法,竟意外创造出能提振士气的“战歌诀”。
这种“凡仙共通、百业皆道”的教学理念,让书院成为名副其实的“文明孵化器”。
当这些携带着多元技艺的弟子走向社会,皇朝的各个领域皆掀起了革新的浪潮:
工坊里,书院出身的匠师将机关术与炼器术结合,发明出能自动筛拣灵矿的“五行分拣阵”,使灵铁产量提升三倍;
田野间,农科弟子培育出“正气稻”,无需灵泉灌溉便能抵御虫灾,让贫瘠土地也能亩产千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