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1章 全才和珅议罪银制
九品大韭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31章 全才和珅议罪银制,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九品大韭菜,深夜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全才和珅议罪银制
全才和珅·议罪银制</p>
捐纳。顺康时已经施行,但是属于临时性,雍正以后遂成常例,每遇财政支绌,捐纳即成为应急的惯用手段,其捐纳所得,亦作为户部的一笔经常性收入。</p>
捐纳范围也开始不断扩大。每年国家由此收入多至一千四百余万两。</p>
乾隆十五年(1754)一年的捐纳银达到五百五十六万五千六百三十五两,约占当时户部全年收入(一千四百二十四万八千八百六十九两)的39.06%</p>
商人报效主要是盐商,报效之例始于雍正,凡遇军需、河工、灾赈,政府鼓励盐商报效,作了财政的一项辅助收入。</p>
如两淮盐商即以捐输报效为名,向政府提供巨额款项,其中仅军需一项,自乾隆十三年至六十年(1795),大的捐输即有八次之多,总计银一千三百一十万两。</p>
……</p>
大宋·哲宗时期</p>
赵煦看着天幕,喉咙不自觉的上下移动了一下。</p>
好多钱!</p>
这……</p>
前来禀报端王“谋逆伏诛”的司马光一眼就看出皇帝心动了。</p>
确实,这没法不心动。</p>
但是……</p>
“陛下,捐纳的开办虽一时能起到弥补财政亏空,应急军需的作用。”</p>
“但市侩之流通过捐纳得官,更会加强苛刻扣百姓!”</p>
“这是加剧吏治的败坏和贪污的盛行。”</p>
“此举对于清朝来说,无异于饮鸩止渴。”</p>
司马光虽白发苍苍,但眼神一如年轻时倔强,他看着赵煦拱手沉声道:</p>
“至于所谓盐商的报效,虽一时献出巨款,使清朝可以暂解燃眉之急。”</p>
“但盐商若以此缘由拖欠税款,在经济上仍是得不偿失。”</p>
赵煦看着担了骂名的司马光,叹声道:</p>
“言之有理。”</p>
“可是……朕还能怎么做呢?”</p>
“饮鸩止渴,也是解渴了啊。”</p>
司马光低着头,听着风吹竹林声,他再次想起当初的范公与王安石……</p>
“推行新法。”</p>
司马光抬起头,看着赵煦。</p>
他的眼中再次燃起那早已熄灭的星星之火。</p>
“这次,由老臣来。”</p>
赵煦明白了。</p>
“朕晓得了。”</p>
皇帝按桌起身,行礼道:</p>
“朕与公,共奉息壤之盟!”</p>
司马光连忙上前一把托住,颤着嘴唇,一时说不出话来。</p>
赵煦反按住司马光的手臂,郑重道:</p>
“朕,必不叫新法……”</p>
“人亡政息!”</p>
司马光顺着鼻头发酸,眼泪流下。</p>
悲泣着。</p>
……</p>
天幕上。</p>
清新淡雅的暖阁内。</p>
虽已雪染华发,但越发精神矍铄的乾隆慈祥的看着跪倒在地的大臣。</p>
“和珅啊,朕观你家的丰绅殷德眉目清秀、聪明伶俐。”</p>
“就指为十公主额驸,并赏戴双眼花翎,待公主长大成人后,择日下嫁。”</p>
官员一脸喜不自禁的叩首:</p>
“奴才!谢主隆恩!”</p>
“万岁爷对我儿的厚爱,真是让奴才粉身碎骨亦难以报答!”</p>
乾隆捻着手里珠串,笑道:</p>
“要什么粉身碎骨啊。”</p>
“和珅啊,自从你掌管内务府之后,皇室财政有所好转,朕对你一直很信任。”</p>
“现在兼任你为户部尚书,你就好好的有所作为,为朕分忧罢了。”</p>
和珅眸光一闪,再叩首高声道:</p>
“奴才当殚思竭虑!为万岁分忧!”</p>
……</p>
乾隆四十年(1775年),乾隆出巡。</p>
他与身边一位骑马随行的新任侍卫聊起天来。</p>
因为年轻人语言流利而得体,态度恭敬又从容。乾隆开始对他感兴趣了,便问起他的功名出身。</p>
年轻人说自己十八岁那年曾参加乡试,没能中举。</p>
乾隆问寻当年的卷子还能记得几句?</p>
年轻人于是边走边背,把八年前的卷子从头到尾全背了下来。</p>
这位年轻人就是和珅,正红旗人,钮祜禄氏,字致斋,生员出身。</p>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正月,二十七岁的和珅被任命为户部右侍郎,成为二品大员。</p>
三月,又成为军机大臣,四月,兼内务府总理大臣,赏戴一品朝冠。</p>
从此之后,他一直稳稳地高居政治最高层,从男爵到公爵,从户部右侍郎到吏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保,其拔擢之快,任事之繁,总揽之巨,有清一代绝无仅有。</p>
……</p>
{什么叫坐火箭?这就叫坐火箭!}</p>
{所以说,溜须拍马才是进步阶梯。}</p>
{哈……和珅的进身之阶可不是溜须拍马,乾隆还没傻到李隆基那种地步。}</p>
……</p>
李隆基:……</p>
“说乾隆就说乾隆!”</p>
……</p>
{和珅精通满、汉、蒙、藏四种语言,经史典籍无不涉猎,文字功夫出众,并且武功骑射基础也相当不错。}</p>
{琴棋书画无所不通,乾隆一朝以诗而闻名。}</p>
{史书载这位美男子“行止轻儇,不矜咸仪,言语便给,喜欢诙谐,然性机敏,过目辄能记诵”。}</p>
{长得好看,说话好听,还善解人意,凡事从不用皇帝废话。}</p>
{办事干练,嘉庆也不得不承认他“精明敏捷”,能够游刃有余地应付各种突发事件。}</p>
{凡遇繁难政务,乾隆常常派和珅去处理,和珅以其机敏果断屡获褒奖。}</p>
{主编《四库全书》《大清一统志》《三通》等大型丛书,《红楼梦》能流行于世,据说他的功劳尤大。}</p>
{精通多种语言,所以和珅实际上充任了当时的外交部长,曾多次负责接待朝鲜、英国等国的使臣。}</p>
{英使马戛尔尼曾评论和珅说,和珅在谈判中“保持了他尊严的身份”,“态度和蔼可亲,对问题的认识尖锐深刻,不愧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p>
{就仅这些才能,已经足以使乾隆离不开他了。}</p>
{更何况和珅还有另一项为皇帝所急需的天赋,理财。}</p>
{和珅可真的是乾隆的财神爷啊。}</p>
……</p>
大汉·武帝时期</p>
刘彻看得有点心痒痒。</p>
“这是个全才啊……”</p>
不死读书、兴趣广泛、注重人际沟通技巧、还会理财!</p>
“这种人物是皇帝最喜欢的。”</p>
小刘据却在一旁补上了一句。</p>
“也是国之大恶!”</p>
“曾大父曾批言,五味令人口爽,五音令人耳聋,五色令人目盲。”</p>
“天子为天下之源,万物之枢。”</p>
“源秽枢腐,祸贻大矣!”</p>
卫子夫听着这一段话心惊胆战,而刘彻则神色复杂。</p>
……</p>
大唐·玄宗时期</p>
李隆基一边气着,一边看着天幕里不复年轻时意气风发的乾隆,叹气道:</p>
“越是曾那么酣畅淋漓品尝过年少快乐的人,越是难以抵受晚年的凋零之苦。”</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