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灯轻剑斩黄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11章 《首台独立主刀》,医河长路,青灯轻剑斩黄泉,深夜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别怕,小星星在找回家的路。” 她的声音比童谣更轻,“顾老师的导丝,是红绳变的魔法棒哦。”
郑义的平板发出蜂鸣,AI 用童声播报:“勇气结能量值提升至 87%,患儿应激激素下降 22%!” 实习生突然笑了,“顾老师,您的操作节奏和沈护士的童谣节拍,误差小于 0.1 秒!”
顾承川盯着封堵器的伞尖,突然发现与室缺边缘的夹角差 1.3 度。枣核针在口袋里发烫,父亲的 “稳” 字像道灼热的印记。他想起陈立伟说过的话:“完美主义是介入医生的天敌,却也是救命的刀刃。”
“沈护士,” 他的声音突然沉下来,“准备更换 12mm 封堵器,当前型号的伞尖角度偏差超过安全阈值。”
沈星遥的红绳在器械盘上绕出个紧绷的结:“顾老师,现在的角度符合《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指南》……”
“但不符合患儿的心跳。” 顾承川的导丝在血管里轻轻旋转,“修平医生说过,指南是死的,血管是活的 —— 去换器械,我等得起。”
郑义的平板快速翻动,传来器械柜的开锁声:“顾老师,AI 重新测算最佳封堵器型号,建议选用 10mm 螺旋伞,可将夹角误差缩小至 0.5 度。”
手术灯的冷光里,顾承川看见沈星遥的红绳在新器械上系出更紧的结,绳尾的听诊器挂饰碰到他的手背,像父亲当年在他紧张时拍打的力道。导丝再次进入血管的瞬间,他突然明白:这台手术的重量,从来不是首例独立主刀的头衔,而是患儿腕间的蓝绳、沈星遥的童谣、郑义的代码,以及口袋里那枚刻着 “稳” 字的枣核针 —— 它们共同组成了医者与生命的共振频率。
“沈护士,接着唱童谣。” 他看着新封堵器在室缺处完美展开,“这次从‘满天都是小星星’开始。”
沈星遥的歌声响起时,顾承川的指尖触到封堵器轻微的震颤,与患儿的心率完全同频。他知道,这台手术的每一个毫米级调整,都不再是冰冷的技术指标,而是无数个带着体温的细节:沈星遥的红绳结、郑义的 AI 童声、患儿母亲在等候区织的毛衣,还有父亲在天之灵刻在金属上的那个 “稳” 字 —— 它们共同织成了一张网,接住了这颗正在修补的、小小的心脏。
导管室的钟摆指向正午,顾承川的后背已被冷汗浸透,但掌心的枣核针却带着温暖。他知道,真正的 “稳”,不是手不抖、眼不花,而是让技术的每一次跳动,都与生命的节奏共振。而这,才是父亲留给自己的、最珍贵的手术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