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畔采薇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88章 泥人先生,短篇民间故事,溪畔采薇,深夜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在诸城的北边,有个响当当的人物,张百万。这老张家,银子堆成山,可人口稀薄得跟荒漠里的绿洲似的。年复一年,正房、偏房的太太们肚子都没动静。直到张百万五十三岁那年,三姨太终于给他添了个大胖小子,取名叫宝儿。这宝儿,简直是老张家的心头肉,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时光荏苒,宝儿转眼就到了上学的年纪。张百万自己吃过没文化的亏,一心指望宝儿能读书识字,给张家争光。于是,他请来了诸城最有名的教书先生。可没多久,先生就摇头叹气地走了。原来,宝儿这小子,聪明是聪明,就是被宠得无法无天,调皮捣蛋第一名,一提读书写字,立马蔫儿了。张百万不甘心,又换了一个又一个先生,结果都一样,没人能降得住这个“小皮猴”。最后,哪怕张家开出双倍的价钱,也没人敢来应聘。
就在这时,朝廷尚书房的总师傅窦光鼎告老还乡,回到了诸城。张百万岂能错过这个大好机会,赶紧去拜访,顺便讨教教育孩子的高招。张百万一说来意,窦光鼎就把宝儿叫到跟前,问了几个问题,心里就有了数。他笑眯眯地说:“这孩子有灵性,让我来试试吧。”在场的人都惊呆了,堂堂一品大臣,怎么能屈尊去教一个乡下的孩子呢?窦光鼎却摆摆手说:“我老了,这些年没给乡亲们做过什么贡献,心里愧疚得很。现在闲下来,跟孩子们玩玩,也是乐事一件嘛。”
窦光鼎成了张家的教书先生,张家上下别提多高兴了。窦光鼎让张百万在学堂前的空地上准备了一堆粘土和一个做泥娃娃的模具。拜师那天,张百万把宝儿带到先生面前,然后就识趣地离开了。窦光鼎一个字不提教书的事,只顾着自己在那堆黄土旁忙活起来。他又是和泥又是捏娃娃,不一会儿,一个笑眯眯的泥娃娃就出炉了。宝儿看得心里直痒痒,也蹲下身子玩了起来。窦光鼎见状,就让宝儿去帮忙提水、和泥。宝儿乐颠颠地跑着,渐渐地,对做泥娃娃上了瘾。
窦光鼎看时机成熟,就开始给泥娃娃刻名字。他说:“想让娃娃有生气,你得先学会这道工序。”宝儿一听,立马来了精神。窦光鼎拿起小刀,在泥娃娃的脊背上刻上“赵山”、“浅水”、“孙田”等名字。宝儿一边看一边认,没几天工夫,一百多个泥娃娃都有了自己的名字。窦光鼎就让宝儿按照名字搬动泥娃娃,上午晒太阳,下午进屋避露水。一来二去,宝儿对这些名字越来越熟悉。
过了三个月,泥娃娃都晒干了。窦光鼎说:“咱们得做新娃娃了,这次你给它们起名字吧。”宝儿一听,兴奋得不得了,一口气说了一大堆自己喜欢的名字。窦光鼎就按照宝儿说的,给新做的泥娃娃刻上名字。又过了两个多月,又一百多个泥娃娃和宝儿混熟了。这次,窦光鼎说:“咱们给娃娃起三个字的名字吧。”宝儿高兴得拍手叫好。于是,“人之初”、“性本善”这些名字就诞生了。宝儿一开始觉得别扭,但窦光鼎说:“这些名字里有大学问呢,每个名字都包含一个小故事。”接着,他就给宝儿讲起了这些名字背后的故事。宝儿越听越入迷,泥娃娃也越做越多。
眼看着宝儿把《三字经》学得差不多了,窦光鼎就说:“咱们暂时不做新娃娃了,用这些泥娃娃做游戏吧。”一听做游戏,宝儿自然乐意得很。窦光鼎就开始给宝儿讲《三国演义》的故事,让泥娃娃根据故事情节排兵布阵。宝儿玩得兴高采烈,学得飞快。有一天,窦光鼎故意藏起几个泥娃娃,对宝儿说:“哎呀,我怎么看到泥娃娃少了几个呢?你看看少了哪些呀?”宝儿一听,急得满头大汗,数了一遍又一遍,就是查不出来少了谁。窦光鼎就说:“咱们给泥娃娃登记造册吧,然后按照册上的名字点名,点不到的不就是少了吗?”宝儿一听,高兴得直拍手。可他又犯了难:“我不会写字啊。”窦光鼎就说:“这有何难?你先认字,再描红,很快就能学会了。”于是,宝儿就开始跟着窦光鼎学写字。他勤学苦练,就连吃饭的时候都用筷子蘸着咸菜水在桌子上比划。
就这样,半年的时间一晃而过。宝儿不仅学会了《百家姓》、《三字经》,还认识了不少常见字。转眼间六年过去了,宝儿去参加乡试,竟然中了秀才。后来,他在诸城北乡一带成了小有名气的文人。人们都说:“窦先生本事大,识字全凭泥娃娃。因材施教须得法,兴趣培养是真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