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畔采薇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98章 包公与猫,短篇民间故事,溪畔采薇,深夜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在宋朝仁宗年间,流传着这样一个奇特的法规:人一旦活到60岁,若还未离世,家中子孙便需将其活埋。此法规背后,隐藏着人口众多、粮食短缺的沉重现实。年轻人被视为劳动力,而年迈的长者则被视为负担,只消耗不产出,故而被国家法令所遗弃。家家户户,因此法规而暗自垂泪,却无人敢违抗。
话说包拯包青天,他的老父亲也恰好迈入了60岁的门槛。包公身为清官,如何忍心将亲生父亲活埋?然而,国法如山,他又岂能轻易触犯?包公的母亲心中五味杂陈,最终孝心战胜了恐惧,她想出一条妙计,让家人在后院挖了一个隐秘的地窖,将老爷子藏匿其中。包公含泪对父亲说:“您就在此暂避风头,千万不要外出。每日我会派人送饭来,能活一日便是一日。”
自那日起,包公的父亲便过上了暗无天日的生活,吃喝拉撒全在地窖中解决,一待便是数年。而包公,每日依旧上朝理事,仿佛一切如常。
一日,西凉国前来进贡,带来了五只前所未见的奇兽,体型庞大,比毛驴还要壮硕。满朝文武,竟无一人能识得此兽。西凉使臣见状,得意洋洋地挑衅道:“尔等中国,不是自诩地大物博、能人辈出吗?若有人能叫出这兽的名字,我国愿意年年进贡,月月来朝;若无人识得,那可就休怪我国不再进贡了。”
宋仁宗一听,脸上挂不住了,目光转向包公:“包爱卿,你断案如神,上断阳间冤案,下通阴曹地府。今日之事,就交由你来解决吧。”
包公心中暗自叫苦,他也不识得此兽啊。但皇命难违,他只得硬着头皮应下。回到家中,包公愁眉不展,夫人见状询问缘由。包公将朝中之事一五一十地告知夫人,夫人听后提醒道:“你不妨问问老太爷,他见多识广,或许知道呢。”
包公一听,立刻下地窖询问父亲。老爷子一听便知是西凉国的鼹鼠,但也不能确定。他告诉包公,传说西凉国有一种鼹鼠,长得十分庞大,但再大也怕猫,尤其是八斤半的大狸猫。包公一听犯难了:“我上哪儿找这么大的狸猫去?”老爷子说:“你不如上天去借玉帝的玉猫。”
原来,包公有一个神奇的鸳鸯枕,枕着它便能灵魂出窍,游走于阴阳两界。当晚,包公便枕着鸳鸯枕,灵魂升天,向玉帝借了玉猫。玉帝爽快答应,但叮嘱他一定要按时归还。
包公揣着玉猫回到凡间,第二天便带着它上了朝。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将玉猫放出。那五只鼹鼠一见玉猫,吓得四处逃窜。玉猫矫健地追捕着它们,不一会儿就将五只鼹鼠全部擒获。包公一看,哈哈大笑道:“这不就是耗子吗?西凉国的夜鼠罢了!”
西凉使臣哑口无言,满朝文武欢呼雀跃。就在这时,玉猫疏忽大意,让一只鼹鼠逃脱了。宋仁宗见状,便决定将玉猫留下继续捕捉逃犯,包公无奈应允。
事后,宋仁宗询问包公是如何认出这怪物的。包公不敢隐瞒,将私藏父亲以及父亲如何指点他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皇上。宋仁宗听后沉默半晌,最终叹了口气道:“爱卿平身吧,此事朕不怪罪于你。今日之事若非你父亲出谋划策,后果不堪设想。看来老年人也有老年人的用处啊!朕决定废除这条法令!”
第二天,宋仁宗便下令废除了“60岁不死活埋”的法令。包公的父亲也终于得以重见天日。
而那只玉猫呢?它因为包公的不守信用而心生怨气,从此留在了人间专门捕捉老鼠。据说至今猫儿睡觉时打呼噜还在骂着包公:“许送不送,包老爷砸中!”这段传奇故事也因此在民间广为流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