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畔采薇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99章 草鞋县令,短篇民间故事,溪畔采薇,深夜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在山东的一座小城里,老百姓们翘首以盼,等待着一位新县官的到来。大家议论纷纷,猜想着这位新官会是何许人也。然而,左等右等,好几日过去了,却连个影子也没见着。衙门里的人早已备好锣鼓鞭炮,就等着新县官一到,便热热闹闹地迎接一番。有个衙役忍不住问师爷:“咱这位新县官不会在路上迷路了吧?按理说,早该到了啊。”师爷听了,也只能摇摇头:“这个嘛,我也不清楚,咱们再等等吧,他肯定会来的。”
这一等,又是好几天。某天,师爷正打着瞌睡,突然一个瘦小的老头儿走进了衙门。衙役一看,连忙拦住他:“哎,老张头,你这是要告状吗?可得等几天啊,我们老爷还没到呢。”老头嘿嘿一笑:“我就是你们的新县官,我已经来了。”衙役一听,眼睛瞪得老大:“什么?您是县官?”只见这老头一身布衣,上面还打着补丁,脚上的草鞋都快穿破了,哪像个县官,简直比要饭的强不了多少。
这衙役还是头一回见到这样的县官呢。这时,老爷在里边听到动静,赶紧过来一看,只见老头从包袱里拿出了官印和官服。众人这才确信,这的确是新上任的县官,赶忙将他迎了进去。这位新县官可不一般,不坐轿子不骑马,不鸣锣不开道,穿着布衣草鞋就来上任了。老百姓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草鞋县令”。
这草鞋县令一来衙门就忙活开了。他找来师爷说:“哎,师爷,你帮我找几个石匠来,我要在这面墙上打几个洞。”师爷一听,愣住了:“好端端的一面墙,为什么要打洞呢?”草鞋县令看出师爷的疑惑,解释道:“这是县官住过的地方啊,我这么做就是要灭灭霸气、放放俗气、通通名气。”众人一听,都恍然大悟,赶忙按照草鞋县令的吩咐去做。
到了吃饭的时候,师爷准备了一桌酒菜请县令入席。结果这草鞋县令却拒绝了:“别这么浪费啊,我吃不惯这些,我就习惯吃一些粗茶淡饭。”老百姓都说这位草鞋县令一点不像官老爷,整天穿着比老百姓还朴素呢。他街头巷尾体察民情,吃饭都在路边摊上解决,从来不下馆子。
有一天深夜,草鞋县令办完事准备回衙门。途经一间破茅草屋时,他听到里面传出朗朗的读书声。推门进去一看,只见一个衣衫破旧的年轻人在微弱的烛光下正在读书。一看到草鞋县令,这年轻人赶紧站起来行礼:“大人深夜造访,草民实在惊恐。寒舍里什么也没有,不知道拿什么招待大人好。”草鞋县令一摆手:“别这么叫我,你深夜读书如此勤奋,将来一定有所成就。今后有什么困难就来找我啊,小伙子,我一定会帮你的。”
后来,这位年轻人果然没辜负草鞋县令的期望,考中了进士,入朝为官。虽然草鞋县令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和尊敬,但也得罪了一些人。他们决定给这位县令点颜色瞧瞧。
有一次,草鞋县令要出去办事,他和往常一样,带点干粮就准备步行去。刚出衙门口,就看到一顶轿子停在那里。轿夫过来说:“谢老爷,我们家老爷特意吩咐为大人准备了轿子,还请大人不要推辞啊,辜负了我们家老爷一番好意。”说着就把这位草鞋县令硬架上轿去了。
这些轿夫抬起轿子就开始使坏,把这轿子上下颠簸,想捉弄这位草鞋县令。可是县令坐在轿子里一直也没吱声。轿夫以为这老爷好欺负,颠得更起劲了。走了一段路后,县令突然喊停,指着路旁一堆土坯子问:“这是什么呀?”轿夫回答:“老爷,这是建房用的土坯。”县令说:“哦,正好县衙后边围墙有些地方塌了,可以用这些土坯修补修补。你们抬一些土坯到轿上来吧。”
轿夫们只好照做,这下轿子一下变得又沉又重。把他们累得气喘吁吁的,甭说颠了,能抬起来就不错了。过了一会儿,草鞋县令又喊停。轿夫们巴不得停呢,赶紧落轿。草鞋县令走下轿来对轿夫们说:“我还是习惯步行啊,回去告诉你们老爷,谢谢他的好意了。”
看着草鞋县令走远的身影,轿夫们这才明白过来,刚才让他们抬那土坯是给他们一点小小的教训。这位草鞋县令可真的不好惹呀!
这位草鞋县令平易近人、秉公办案,但他从不攀附权贵,常常是仗义直言。因此得罪了不少人。没过几年,他的官就混丢了。被罢官以后啊,他就打算回家养老。
在他离开县衙的那一天,老百姓把路堵得水泄不通,送了一层又一层。草鞋县令劝大家说:“别送了,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我身无分文,也没什么好送给你们的,就送你们一首诗吧。”说完,他就拿出纸笔写了一首诗:“乌纱自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
这位草鞋县令回到家乡后,每天写写画画,日子过得很清贫但也很安逸。那么这位深受百姓爱戴的草鞋县令叫什么名字呢?他姓郑,名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