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耳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1章 替天行道,刺杀昏君,这破学校能处,离耳,深夜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在刘钊铭与父亲、舟梦寒一番深入交谈过后,不过短短几日,大雍朝野便似平静的深潭被投入了一颗重磅巨石,刹那间,波澜骤起,动荡不安。
一个极具震撼力的口号,仿佛拥有了魔力一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大雍的每一寸土地上疯狂流传,从繁华喧嚣的都城到偏远宁静的乡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在都城那热闹非凡的集市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摩肩接踵。
一位卖菜的大娘,一边手脚麻利地给顾客称着菜,一边压低声音,神秘兮兮地与顾客说道:“你可听说了呀?如今大雍可是出了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儿。”
顾客原本正专注于挑选菜品,听闻此言,瞬间来了兴致,凑上前去,满脸好奇地问道:“啥大事儿?快说说。”卖菜大娘左右张望了一番,确保无人注意后,才轻声说道:“有人放出话来,要‘替天行道,刺杀昏君,还大雍太平!’这口号现在传得沸沸扬扬,据说要光明正大地去杀皇帝呢。”
顾客瞪大了眼睛,脸上写满了惊讶与难以置信:“真的假的?这可是杀头的大罪啊,谁敢这么大胆?”
与此同时,在庄严肃穆的朝堂之上,表面上依旧是一片井然有序的景象,官员们身着朝服,正襟危坐。
然而,在那看似平静的表象之下,实则暗流涌动。官员们眼神交汇间,皆难掩内心的慌乱与好奇。
一位平日里沉稳的大臣,终于忍不住,微微侧身,轻声对旁边的同僚说道:“你听闻那则传言了吗?有人公然宣称‘替天行道,刺杀昏君,还大雍太平!’这消息若当真,恐怕大雍即将面临一场翻天覆地的大变局啊。”
同僚微微点头,神色凝重得仿佛乌云密布,低声回应道:“是啊,此事太过蹊跷,也不知这背后究竟是何势力在推动,竟敢如此明目张胆地放出这般狠话,简直是对皇权的公然挑衅。”
而在偏远宁静的乡村,午后的田间,农夫们正顶着烈日辛勤劳作。不知是谁先开了口:“诶,你们听说没?外面传得可邪乎了,有人要去刺杀皇帝,还喊着‘替天行道,刺杀昏君,还大雍太平!’的口号呢。”
众人听闻,纷纷停下手中的农活,直起腰来。一位老农抹了抹额头上的汗水,感慨道:“这皇帝在位这些年,把咱老百姓害苦了。要是真有人能把他拉下马,说不定咱这苦日子就到头了。”
旁边的年轻农夫却有些担忧:“可这事儿哪有那么容易,万一不成,遭殃的还是咱老百姓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围绕着这个话题争论不休,原本平静的乡村也因这突如其来的消息,陷入了一片热议之中。
这个“替天行道,刺杀昏君,还大雍太平!”的口号,宛如一场暴风雨来临前的前奏,在大雍的广袤土地上迅速扩散蔓延,搅得整个大雍上下人心惶惶。
各方势力如同蛰伏在黑暗中的野兽,敏锐地察觉到了局势的变化,开始暗中蠢蠢欲动,皆在密切关注着这场即将拉开帷幕的风云变幻,试图在这场风暴中寻得对自己有利的契机。
随着“替天行道,刺杀昏君,还大雍太平!”这一口号如燎原之火,在大雍的每一寸土地上疯狂蔓延,江湖世界瞬间被点燃了。
那些怀揣着侠义之心,以剑与术行走世间的修士们,听闻此讯,心中长久压抑的正义之火“轰”地一下熊熊燃烧起来。
在灵霄剑派的高耸山门之下,掌门玄风真人一袭白衣,衣袂飘飘,神色庄重地站在一众弟子面前。
他目光如炬,扫视着台下的弟子们,高声说道:“吾等修行之人,日夜苦修,所为何事?不正是为了在这世间不平之时,挺身而出,护百姓周全,守世间正道吗?如今大雍皇帝昏庸无道,勾结魔族血族,让无数百姓深陷水火,生灵涂炭。这‘替天行道,刺杀昏君,还大雍太平!’的口号,喊出了天下人的心声,也正是我们践行侠义之道的时刻!”
台下的弟子们群情激昂,纷纷拔剑而出,齐声高呼:“愿随掌门,替天行道!”
其中一名年轻弟子,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大声说道:“掌门,我等早就对那昏君的所作所为义愤填膺,如今终于有机会为天下苍生做点实事,就算拼上这条性命,也在所不惜!”
另一边,百草谷内,新谷主灵素仙子手持翠绿玉笛,神色凝重地对谷中弟子说道:“大雍百姓正遭受苦难,那昏君却只顾自己享乐,全然不顾天下苍生死活。我们虽以济世救人为主,但此时也不能坐视不理。‘替天行道,刺杀昏君,还大雍太平!’此乃正义之举,我等当全力响应。”
一名女弟子上前一步,恭敬说道:“谷主,我等明白。只是此行凶险万分,还望谷主保重自身,我等定当竭尽全力,不负使命。”灵素仙子微微点头,目光坚定:“大家一同努力,为这世间讨回一份公道。”
一时间,江湖上处处可见修士们结伴而行的身影。他们身着风格迥异的修行服饰,或白衣胜雪,或黑袍猎猎,腰间佩剑寒光闪烁,手中法器光芒流转。
他们迈着坚定的步伐,一路高呼着“替天行道,刺杀昏君,还大雍太平!”的口号,那声音响彻云霄,引得路人纷纷驻足观望。
一位老者看着这群修士,眼中满是敬佩,对身旁的年轻人说道:“这些修士都是有大勇气、大担当的人呐,若真能成功,大雍百姓就有救了。”年轻人则微微皱眉,担忧道:“可皇宫守卫森严,还有众多高手护驾,谈何容易啊,真为他们捏把汗。”
然而,在那金碧辉煌的皇宫之中,大雍皇帝依旧沉浸在醉生梦死的虚幻欢乐里。他慵懒地斜靠在华丽的龙椅之上,眼神迷离,看着台下一群谄媚的大臣。
一位尖脸大臣满脸堆笑,双手呈上一份奏折,高声说道:“陛下洪福齐天,我军在北方边境与敌交战,大获全胜,敌军丢盔弃甲,狼狈逃窜,我大雍已成功收复失地,边境从此固若金汤!”
皇帝听后,龙颜大悦,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说道:“哈哈哈哈,朕就知道,我大雍将士英勇无敌,有诸位爱卿辅佐,何愁天下不定!来人呐,重重有赏!”
另一位胖大臣赶忙上前,附和道:“陛下圣明!这一切皆仰仗陛下的英明领导,我等不过是略尽绵力。如今我大雍国力昌盛,四方来朝,实乃陛下之功啊!”
皇帝听着这些阿谀奉承之词,愈发得意忘形,丝毫没有意识到,一场足以颠覆他统治的风暴,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向他席卷而来。
刘钊铭身佩长安剑,剑身寒光隐隐,似在诉说着即将开启的不凡征程。
他从维扬城意气风发地出发,步伐坚定而有力。一路之上,“替天行道,刺杀昏君,还大雍太平!”的口号如滚滚春雷,传进了无数心怀正义之人的耳中。
那些热血沸腾的江湖侠客听闻后,纷纷放下手中之事,毫不犹豫地收拾行囊,赶来追随;一向嫉恶如仇的武林高手们,更是一拍桌子,当即决定加入这股正义之师;还有许多饱受战乱之苦的普通百姓,他们虽手无缚鸡之力,但心中对太平的渴望如熊熊烈火,也毅然决然地跟在队伍之后。
当刘钊铭抵达金陵城外时,身后已浩浩荡荡地汇聚了三千之众。
这三千人的队伍,如同一条正义的长龙,气势磅礴。刘钊铭立于一处高岗之上,山风呼啸,将他的衣袂高高扬起。
他双手奋力举起大旗,那旗帜在猎猎狂风中呼啦啦作响,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旗帜上“替天行道,刺杀昏君,还大雍太平!”
的口号,每一个字都仿佛是用热血书写,格外醒目刺眼。他目光如炬,紧紧盯着金陵城,眼神中燃烧着坚定与决绝的火焰,仿佛要将这座承载着大雍腐朽统治的城池彻底焚毁,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
而此刻,金陵城内一片慌乱。城墙上的守军远远望见这如乌云压城般的队伍,顿时吓得脸色惨白。
守将更是惊慌失措,他深知此事非同小可,不敢有丝毫耽搁,一路跌跌撞撞地冲进皇宫。
皇宫内,依旧是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皇帝正悠然自得地与身旁的宠妃嬉戏玩乐,丝毫不曾察觉到危险的临近。
守将心急如焚,“扑通”一声重重地跪在皇帝面前,因跑得太快而气喘吁吁,声音带着惊恐与急切,几乎是带着哭腔喊道:“陛下,陛下,大事不好了啊!有……有一个十境修为的侠客,不知从何处纠集了足足三千余人,如今已在金陵城外安营扎寨。他们举着大旗,上面明晃晃地写着要替天行道,刺杀陛下您啊!”
皇帝正笑得开怀,听闻此言,仿佛被一道惊雷劈中,顿时脸色煞白如纸,原本拿在手中把玩的酒杯“哐当”一声掉落,在地上摔得粉碎。
他瞪大了眼睛,眼中满是惊恐与难以置信,死死地盯着跪在地上的守将,声音颤抖得如同秋风中的残叶,结结巴巴地问道:
“你……你说什么?十境修为?还……还纠集了三千人?他们……他们怎么敢?这……这简直是大逆不道!朕的天下,朕的江山,岂容他们这般放肆!”
皇帝此刻犹如一只惊弓之鸟,脸上写满了惊惶与困惑,原本威严的面容因恐惧而扭曲。
他双眼瞪得老大,仿佛要将眼眶撑裂,嘴里如同着了魔般不停地嘟囔着:“朕实在是想破脑袋也想不明白啊,他们究竟为什么要来刺杀朕?这到底是为何?这究竟是为何啊?”
他在华丽的宫殿内来回急促地踱步,脚步凌乱不堪,每一步都仿佛踏在自己那已然慌乱如麻的心上。
双手也不由自主地疯狂挥舞着,像是在驱赶着那如影随形的恐惧,又似要抓住那虚无缥缈的答案。
金陵城守将微微抬起头,偷偷打量着皇帝那副惊慌失措的狼狈模样,心中顿时涌起一股难以抑制的不屑与怨念。
这些年来,他亲眼目睹皇帝的种种昏庸之举,将大好河山弄得乌烟瘴气,百姓苦不堪言。
然而,在这等级森严的官场中摸爬滚打多年,他深知此刻绝不能将内心的真实想法表露分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