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衣过客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40章 二十年后(二),修仙之天罡三十六变,红衣过客,深夜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其亲传弟子铃铛虽为适道初期,却已能将浩然正气运转得行云流水——她袖口的银铃不再是孩童的玩物,而是凝聚正气的法器,每一声清响都能荡涤邪祟、振奋人心。
王学曾是书院后厨的杂役,因每日观孟丘讲道时心有感悟,竟在揉面时悟得“刚柔并济”之道,修成了别具一格的“面食正气道”,如今能以面人傀儡御敌,刚猛处不逊仙兵;
阿苑则是从渔家女出身的符道奇才,她将海水的柔德融入正气,独创“潮涌符阵”,既能守护城池,亦可净化妖邪气息。
这些适道境高手虽修同一本源,却因悟性不同而花开千面,成为书院多元修行的鲜活注脚。
最令人振奋的,是浩然正气道的可传授性在书院已成铁证。
曾几何时,世人皆以为“道”乃天赋异禀者的私藏,凡人纵有大机缘也难窥门径。
但孟丘以数十年心血钻研出的修行体系,却让“传道”成为可能:
从《正气入门要诀》的平仄诵读,到“正心桩”的呼吸吐纳,从市井行善的心境磨砺,到斩妖除魔的实战淬炼,一整套循序渐进的教学体系,让毫无根基的凡人也能在汗水中凝聚正气。
如今,书院内但凡踏上修行之路的弟子,皆能在体内感知到一丝浩然正气的微光——它或许还如烛火般微弱,却已证明孟丘开创的道途并非空中楼阁。
正如铃铛在授课时所言:“孟师之‘道’非孤峰,而是能让万人攀登的阶梯。”
这些介于结婴与元神境界之间的适道境高手,构成了独孤皇朝独一无二的“凡人仙脉”。
他们的存在,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夫知道,手中的锄头亦可化作道器;
让在市井中奔波的商贩明白,胸中的正义亦可凝聚成气。
在修仙界向来以“灵根论英雄”的大环境下,书院的适道境群体宛如一柄利刃,刺破了资质决定论的桎梏——当传统修仙门派还在为争夺灵脉打得头破血流时,独孤书院的师生们已用浩然正气筑起了另一种强大根基。
这种力量不仅震慑着心怀不轨的邪修,更让皇朝的权贵们不得不正视这支崛起的新势力。
孟丘的书房中,常摆着与皇朝仙军统帅往来的玉简;
铃铛的银铃,曾在抵御兽潮时与仙军的法器共鸣。
当适道境高手们的正气云霭与仙军的灵光交相辉映时,世人终于明白:
在这片天地间,除了依赖灵根的“仙门正统”,还有一条以人心为灵脉、以正义为法宝的修行之路——而独孤书院,正是这条路上最醒目的灯塔。
在独孤书院的诸多荣光之中,其对独孤皇朝的人才输送堪称最深远的根系,深深扎入皇朝的命脉肌理。
每年暮春时分,当紫绶青衿的毕业生们穿过书院正门的青铜牌坊时,他们肩负的不仅是师门的期许,更是整个皇朝的治世蓝图。
这些从书院走出的弟子,如精密齿轮般嵌入皇朝的庞大运转体系。
政务中枢里,擅长经世之学的学子接过公文卷宗,将书院所学的《皇朝典章》《民生策论》化作具体的治民之策——曾有寒门弟子李砚,凭“均田疏”中的数学模型改良了赋税制度,让边疆郡县的粮荒次年便得以缓解;
仙军大营中,修得正气道的弟子们成为特殊战力,他们既能以浩然正气净化邪祟侵蚀的土地,又能在凡军阵列中传授“战心诀”,使普通士兵在面对妖物时亦能战意高昂,如去年妖兽围城时,三百名书院毕业生组成的“正气先锋营”,竟以肉身凡躯硬生生挡住了邪修的傀儡潮;
市井乡野间,习医的弟子背着药篓行走于阡陌,将《灵植疗法》与凡俗医术结合,在瘟疫横行的村落播撒生机,而研习符道的弟子则成为民间守护者,为乡邻绘制驱邪符、搭建聚灵井,让凡人也能触碰到仙道的微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